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INFORMATION     
《资本市场》2011,(3):128
<正>新金融传媒俱乐部成立新金融传媒俱乐部首次理事会暨成立签约仪式于1月19日在中国金融博物馆举行。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宗胜,天津市金融工委副书记王平领导出席会议。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担任新金融传媒俱乐部顾问。  相似文献   

2.
郭少泉 《商周刊》2013,(26):48-49
当金融市场化与金融互联网化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新金融”模式。新金融概念的提出,消除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因工具一目的主次对立造成的“傲慢与偏见”,第一次将金融市场化和金融互联网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7,(9)
经国务院同意,目前,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92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积极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的细化政策措施,文章试述了新消费服务业与农行新消费金融的共赢发展,分析了临海市消费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农行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常态下,绿色金融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文章概述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状况,分析了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探讨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如适应变化,完善我国绿色金融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加强沟通,打破绿色金融信息壁垒;不断创新,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多样化和服务多渠道;借鉴典型,带动业内绿色金融整体发展;广泛交流,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浪潮和经济结构变革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深入探讨了商业银行在新质生产力构建中的作用,强调金融创新和技术支持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及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有效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同时,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等国家战略,商业银行进一步培育了新质生产力。文章提出的策略和路径,旨在为商业银行服务于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夏霁 《经济研究导刊》2014,(27):101-102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的入局使中国传统金融机构逐步发生变革,新兴金融业态不断发展,中国未来金融的新格局正逐步形成。分别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和租赁业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新金融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性提出在该背景下南京未来金融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阳建勋 《财经科学》2007,(12):16-23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金融业运行环境的重大法律变革,它既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也可能引发新的金融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新规定、新业务所带来的新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促进金融效率,成为《物权法》实施后金融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稳妥地推进金融创新,同时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公正合理司法,以达到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新金融中介理论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们就银行业危机的出现提出了金融中介为什么存在的问题,这构成新金融中介理论的主要内容。新金融中介理论以交易成本为核心概念,认为金融中介可克服由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随着近年来金融中介职能的转变,新金融中介理论开始用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来解释金融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遥 《经济》2024,(4):24-26
<正>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也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绿色也将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底色与手段。以绿色金融为重要抓手,积极投入金融资源聚焦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全社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加强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促进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既可推动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也是力争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新准则的颁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本文阐述了新准则对金融企业的主要影响,分析了金融企业会计教材建设与准则规定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对新准则下金融企业会计教材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金融一体化的日益加深,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就在于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加快推进利汇率改革和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曹维 《经济经纬》2008,(2):46-49
当前我国汇率问题有两个难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升值路径快慢的选择,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是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升值路径快慢是维护旧制度的利益主体和用新制度挑战旧制度的利益主体及政府之间的一种博弈。作者从利益格局变化的角度构建一个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主张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以及人民币升值路径快慢要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覆盖人数、改革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以及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归有管理的浮动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1  
李扬  余维彬 《经济研究》2005,40(8):24-31,53
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确定汇率形成机制变革和汇率水平变化的优先次序至关重要。本文认为:机制改革优先,并且在改革过程中始终重视汇率稳定,应当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基本战略。回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适当选择。在回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过程中,货币错配构成我们的主要风险。为了有效管理这一风险,中国应保持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在稳步推行资本项目放松管制过程中加强针对货币错配问题的审慎性监管,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特点,指出了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汇率制度的重新选择是我国汇率制度的内在要求,并对我国汇率制度选择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不可能三角理论”揭示了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维持汇率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资本项目开放是大势所趋,汇率目标区是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比较适合的汇率制度,也符合中国渐进式的发展改革道路;最后进一步从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的确定、汇率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汇率目标区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5.
程祖伟 《经济经纬》2007,(1):35-39,43
笔者通过拓广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并突破了传统的"三元冲突"汇率制度安排理论的研究路径,考虑引入资本流动性相对强度系数的概念,又在固定汇率制下引入"冲销"干预政策因素,提出了一个在固定和浮动汇率及不同资本流动性制度安排下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指数曲线的新假说,对汇率-资本流动性制度安排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综合有效性的影响问题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尽可能地拥有宏观经济政策的自主权,考虑到我国当前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够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存在严重障碍,所以在近期财政政策的权重应大于货币政策,从而在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为保留宏观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在加快放宽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的资本管制.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valuates the impacts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in 2005 on its macroeconomy. We propose to use a new counterfactual policy evaluation method that is robust to the choice of control group. Using the new method, we find that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 reform in 2005 mildly reduces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has a substantial damping effect on export,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employment, and has negligible impact on industria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中亟需破解的一些疑点问题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体化分税制的目标,而在一体化的分税制框架内可给予各地自主选择空间和允许存在不同的过渡模式;取消乡级财政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把取消乡级财政作为地方财政层次改革的突破口,在完善配套措施后,考虑在全国推广“省管县”体制。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和“事权与财权统一”仍应是财政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8.
汇率制度选择在国际金融学和发展经济学领域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已有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文献试图通过研究汇率制度选择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的影响来确定一种最优汇率制度,但这两组文献都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该文运用雷因哈特和罗格夫(2004)提出的新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研究汇率制度选择与亚洲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和欧洲发展国家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经济规律:第一,对发达的欧洲国家而言,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并非取决于汇率制度选择;第二,对于亚洲新兴经济体而言,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却会带来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并且会导致经济增长出现更大的波动性.我们的发现证实了最优汇率制度选择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深化改革与西部金融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不足是造成西部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打破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对经济的抑制,应重点发展政策性银行,组建区域性政策融资机构,探索建立区域性、小型民营金融机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立西部基金,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尽快构建符合西部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与组织制度。  相似文献   

20.
当前汇率制度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成  姜柳 《经济与管理》2007,21(4):72-77
在中国当前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使得基础货币投放量被动增加,进而导致了经济中流动性过剩问题.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汇率制度改革:完善中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深化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资本市场;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改革配合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