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寒冰 《新财经》2008,(7):59-59
许多人判断房价走势的时候,都会考虑两大因素:一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使得地方政府处处袒护开发商。结论:开发商绑架了地方政府。二是银行。我国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直接或间接来自银行贷款,而个人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的人,占全部购房总数的90%,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都系在金融机构身上。结论:开发商绑架了银行。  相似文献   

2.
温修春  吴阳香 《特区经济》2005,(10):165-167
近些年来,在社会上广泛争论的一个话题,即房价与地价关系,尤其是政府部门与房地产开发商的争论。政府部门强调的是房价带动了地价的上涨,而非高地价推动房价上涨,招标拍卖挂牌(简称招、拍、挂,以下同)方式出让反映了土地的真实价格;但是,开发商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高地价推动房价上涨,其主要根源是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供给,招、拍、挂方式出让的价格是扭曲的价格。同时,双方都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相似文献   

3.
徐寿松 《发展》2004,(9):31-32
政府投巨资商人套暴利 新一轮土地整顿中清理出一个惊人现象:许多地方的大量土地不是储备在政府手里,而是囤积在开发商手中.譬如东部某地,房地产开发商囤积的土地就有不少于6000公顷未开发.开发商囤积居奇,趁政府规范土地市场之机,大幅抬高地价,到土地二级市场上牟利.这已成为影响当前土地调控效果的大隐患,现行土地储备制度亟待改革,土地储备的主体应是政府而不是开发商.  相似文献   

4.
市场垄断是引起高房价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房价在已经大大超出普通居民购买能力的情况下房价仍然持续高涨,我国政府在土地供应量、房屋销售环节、供应结构以及税收、银行利率等方面进行了宏观调控,但大多城市的房价仍然逆势上涨。自从停止集资建房后房地产开发的权利就逐渐集中于房地产开发商;同时我国的土地出让政策和加强银行贷款管理政策淘汰了中小房地产开发公司,形成了我国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垄断,从而使得房地产价格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5.
囤,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储存",中性动词. 那么,"囤地"呢? 土地,对于开发商来说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囤地"本来是房地产开发商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曾几何时,在房价日益高涨带来的情绪压力下,"囤地"被视作意在让房价脱离民众购买力的"奸商诡计",而被加以贬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质量的不断改善,土地价格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由于政府实行土地招投标、拍卖等方式,开发商的投机炒作,使地价节节攀升,土地开发失控,价格紊乱。在房地产的价格中,土地价格是很关键的因素,一般占到房价的40%—50%,因而对房价有一定制约作用。我们不仅要看到房地产泡沫的风险,还要警惕土地泡沫的风险。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固然可以给地方带来巨额的收益,但  相似文献   

7.
2003年6月以来,央行和银监会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房地产信贷的件,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房价的相关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些政策的目的:一是通过对房地产开发贷款调节,控制房地产业务发展速度:二是通过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调节,控制房地产需求:三是通过对房价涨幅调节,控制房市投机炒作。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房价的上涨引起广大居民和各级政府的强烈关注。对于房价上涨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因为自2004年起实行经营性用地招牌挂出让制度使地价猛涨,加大了商品房建设成本,从而推动了房价上涨;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开发商追求暴利,通过囤积土地、卖房炒作等手段拉动了房价上涨。房价与地价到底是什么关系?应把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楚,依据正确的认识,选择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适当对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光鉴 《唐山经济》2009,(11):35-36
房地产开发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中央及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了多项鼓励住房消费、活跃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进入10份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回升,房地产投资、商品房新开工及销售面积、土地成交量等各项指标皆呈上升态势。与此同时,房价的持续攀升,普通居民购买力显现不足,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有所抬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的快速提高.对于国民经济内需的强力拉动等成效明显。但自2003年起至今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连年高速增长.商品房销售价年年攀高.房价成为最让政府头痛的经济问题。从2004年起政府陆续出台金融、税收、土地管理、房屋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2006年12月28日国务院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从2007年2月1日起,  相似文献   

11.
资讯·箴言     
爆炒闲置土地这一新闻的目的则是用闲置土地的大旗掩盖土地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同时用土地的闲置将市场供给的矛盾转嫁给开发商。并试图以此来证明房价升高的原因来自于开发商的囤地。让不明真相的民众把对房价过高的怨气从集中于政府的土地供给转向开发商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放  郭运林 《特区经济》2006,(12):62-64
住房是百姓生活的一件大事,应该得到各级政府重视。政府对房地产价格负有调控之责,如果房价大起大落,最终受伤害的则是国家和百姓。深圳作为一个土地稀缺的城市,房地产业经过26年的发展,已暴露出诸多问题。目前随着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和“港深一体化”的进程,住房压力日益增大,如何解决好当前居民的住房问题已成政府工作的重点。本文在分析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房价收入比的进一步扩大、减少空置商品房、加强土地合理利用等建议,希望能为政府决策和开发商选择投资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郑远远 《南方经济》2003,(3):28-30,36
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广土地使用权拍卖取得的制度,而拍卖市场并非一定是完全公平竞争的,在拍卖市场存在进入壁垒的时候,在几种市场变量作用条件下,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因为竞买到土地而获得巨额的非正常收益。不幸的是,中国的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特点使城市土地使用权拍卖市场很可能陷入高壁垒的状况,而且这种状况一旦形成,开发商所获得非正常收益具有高度隐蔽性。中国在提倡土地使用权拍卖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上述可能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努力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权拍卖市场的竞争程度。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牵动很多人的心。本期本刊编发了三位专家关于房市的评论性文章,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研究员张汉亚的文章认为,房价的合理与稳定是房地产产业发展能否保持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中肯建议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要加强自律。著名地产评论家章林晓则从分析房地产市场“两快一慢”现象成因入手,给出在房市供应端的解决之道,建言通过土地供应机制的适度调整等手段以调控房市格局。北京经济信息中心价格专家王小娥则从需求的角度,提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与繁荣,需要真正关注与呵护市场中的刚性需求,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的探讨,更利于我们立体审视中国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5.
刘京津 《中国经贸》2012,(18):210-210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房地产行业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一个最主要增长点,但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商品房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现象。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合理调节房地产开发收益、充分发挥土地增值税的调控作用、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现象,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在提高预征率的同时,也在加大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刘赫 《魅力中国》2010,(6):93-93
在房地产市场中,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财政收入,利用其自身对土地的绝对垄断,追求土地的“垄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房地产市场机制的扭曲。本文通过剖析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海外经济评论》2006,(9):14-15
【英国《金融时报》2月22日】是房价拉高了地价,还是地价推高了房价?是土地供应赶不上开发需要,导致房价上涨,还是开发规模过大,导致了住房“结构性过剩”?这组问题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日新一轮争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黄守娥 《辽宁经济》2007,(10):66-67
随着住房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住宅需求得到很大的释放。在全国房价节节攀升的趋势下,稳定房价已成为现阶段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城市房地产现状 近几年我国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2005年5月9日出台"国八条";2006年5月17日出台"国六条";2007年1月起正式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征收30%-60%不等的土地增值税.然而,房价在政府的调控下仍然持续上涨.  相似文献   

20.
读编往来     
《新财经》2011,(11):12-12
房价走跌:到底谁能扛得住?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持续一年多,"金九银十"成交惨淡让许多房地产公司提前感受到冬天的寒意。一时间,关于房价的讨论甚嚣尘上。房价走跌,市场准备好了吗?百姓扛得住吗?房企又将何去何从?前不久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对媒体说,即使房价下跌五成,银行也能承受。但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体制没根本性改革前,房价大跌不仅恶化开发商的生存环境,而且对市场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