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在其文本世界里再现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压迫与思想上的侵蚀,重新书写了被白人垄断话语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恢复了黑人在多元共存的当代美国社会中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她在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以博大的视野超越了种族关怀,使其小说充满了同情、希望和力量.她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探索与再创造,本身就是对黑人文化本位的顽强坚持,她的最大贡献在于重新建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以托妮·莫里森为典型代表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依托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凭借女性敏锐的文学感悟,书写着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实现梦想、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最蓝的眼睛》中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女孩是文化殖民语境下少数族裔审美异化和灵魂扭曲的缩影。黑人的自我憎恨、否定和对民族文化的叛离,使他们沦为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托妮·莫里森突破了黑人女性无以言说的境地,呼唤黑人民族的精神警醒,以强烈的自决意志,去探寻"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运用《圣经》原型塑造了奶人这位主人公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归属。奶人就像《圣经》中迷失的羔羊,在"救世主"派拉特的保护下,经过一系列探寻活动,最终找到自我,回归黑人集体。这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切合了文艺学的现实品格和实践精神,凸显了知识分子的批判者与启蒙者的身份认同,文艺学研究者应该改变依附性的传统身份认同,弱化与民众脱离的精英情结,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与反思,以边缘的立场来介入中心。  相似文献   

5.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姐妹情谊和女性联盟,并团结黑人男性.因此,她的作品不仅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恢复和重建身份意识和自我价值,而且成功塑造了寻找灵魂回归和获得心灵救赎的黑人男性形象.同时,她对于黑人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尤为关注.  相似文献   

6.
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留学生在跨文化互动过程中的自我概念及文化身份重构的问题进行探究,旨在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其深层影响因素,为如何正确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选择和辨别等跨文化能力提供有效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留学生在自我概念的重构上呈现出从关联型自我向独立型自我迁移的动态特征,在文化身份重构的过程中显现出文化反思、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认同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托妮·莫里森的经典小说。作家在小说中采用多角度叙事、文化色彩人物刻画、自然叙事隐喻三个方面的叙事技巧,实现了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叙事艺术具有前景化风格。这一独特叙事模式增添了小说的形式美学意蕴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借助于这一叙事艺术,作家突出展现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冲击下的精神迷失、文化传统重构的呼唤、身份认同的追求,揭示了作家对于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黑人前途命运的深深思考。透过前景化叙事艺术,读者能够充分挖掘小说的潜藏文本,进而深入解读小说的深层主题。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是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的黑人自我否定。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和错乱。黑人在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下,否定其自身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最终会迷失自我、否定自我。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海峡两岸的中国留学生文学,都以"边缘人"的心态共同思索东西方文化,但在解决"边缘"的出路、文本表达手法的使用、语言引发的文化身份的认同上又是迥异的,这主要是因为两岸不同的文化语境所致.  相似文献   

10.
地域书风的兴起对中国书法现代性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广西构建"八桂书风",具有防止迷失自我"文化身份"的功能。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野性思维特征、深厚的地域民族文化积累、多样的书法历史文化资源为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而建立在民族文化、族群文化与区域文化基点上的"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有助于其功能得以更加清晰地实现。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伯端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1):121-124,137
文化认同问题是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态度与民族文化的未来息息相关。调查显示,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种种的文化困惑和文化挑战,他们的国家民族文化身份、校园集体文化身份、性别文化身份等认同现状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将文化身份认同概念引入高等教育理念,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日用家当》(Everyday Use)是公认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文章的细节描写寓意深刻。本文以文中的细节描写为切入点,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揭示其背后的象征意义。"百衲被"是黑人民族文化的象征——记忆、凝聚、传承、超越,进而逐步取代了"大熔炉"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母亲从一个最为普通的、最为朴素的妇女劳动者发展成了一个对不纯粹的肤浅黑人文化运动的摒弃者,一个黑人伤痛文化的主动接受者与捍卫者,象征着黑人民族文化记忆的彻底顿悟与觉醒。大女儿Dee是一个"黑人民族文化运动中的激进者和盲目追随者"的典型代表,而Maggie则是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最佳继承人和发扬者。  相似文献   

13.
地方文化人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其身份具有多重性,举凡有文化学者身份、文化歌者身份、文化行者身份、文化使者身份、文化商家身份和文化"守侯"身份等。地方文化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艾丽丝·沃克通过文学创作为一直被忽视的美国黑人妇女代言,从而赋予了她们现身和立言的权利.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对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从文本和语境二元对立的关系中阐释隐藏在文本中的文化和历史,揭示出黑人群众是如何在社会进步中实现精神成长的.同时,也揭示出作者对黑人运动的团结问题的期待和向往.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就取得了显著成就。论文详细分析了美国文坛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文化创作。她用独特的视角看待和关注华裔群体在两种文化碰撞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选择,在文化身份构建中分别经历了自我迷茫到自我认同再到自我超越的过程,她的变化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逐步超越流派的疆界,趋向于更大的包容和开放。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是指维系教师自我连续的本体安全受到威胁、自我内在统一性遭到破坏,自我身份的建构模糊不清。"个人主义"、"工具主义理性"观念和自我认同感的丧失是其产生的内外原因。高校教师消除自我认同危机必须克服个人主义观念,摆脱工具理性主义的思想方式,建立"生活政治",明确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谢默斯·希尼的诗歌植根于自身及其所拥有的爱尔兰血统之中。作为爱尔兰人的希尼,面对着爱尔兰文化同英国文化、爱尔兰人身份同英国人身份的冲突,在其诗歌中展开了一条自我挖掘、自我救赎之路。这一历程也清晰地反映在其不同阶段的诗歌中。最终诗人在艺术的创作中找到了一条自我平衡之路,一种"钻石般的稳定与纯粹"。笔者正试图通过对其不同阶段诗歌的分析,逐步揭示这一条诗人的自我挖掘之路。  相似文献   

18.
叶广芩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典型的具有满族文化意识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情真意切,文笔优美,颇受好评,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情结。这种情结主要表现在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满族文化生活的追忆、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当下,部分乡村教师在城乡张力挤压中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向往城市但却囿于"乡村人、差教师"等标签而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因不想留在乡村而与乡土人情文化有了距离和区隔。这种身陷城乡张力的身份认同危机对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乡村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提升都在客观上产生了阻碍。检视乡村教师在城乡张力间彷徨的原因,重塑乡村教师的知识精英身份、提供多样化的物质基础保障以及强化他们对乡村教职和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是应对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的社会融合,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融合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农民工这一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具备社会融合的客观条件,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均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是当前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社会融合程度仍不容乐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文章对自我角色认同这一表征进行了多分类无序变量的逻辑回归分析和交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文化水平、收入、婚姻和行业等因素。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各项基本权利的政策建议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意见,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程度,早日实现农民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