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卡工程》2011,(11):1-2
移动支付我们都知道它是通过手机作为购买货物等个性化的支付服务,因为移动服务有很多特色,它并不是简单的电子支付在手机上的延伸,可以说移动支付业务也是通信和金融融合的两个业务,这里我们也融合了电子支付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在智能手机快速普及、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新增长点,移动支付也将成为新兴市场的主要支付结算方式。银行、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正在加速移动支付市场的开拓步伐。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是电子渠道客户的重要入口,发展移动支付业务能够增加客户粘性,保证客户在本行留存资金的意愿,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拓业务的有效手段。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商银行,下同)要着力加快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3.
《金融会计》2013,(11):21-26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支付便利化需求的持续增强以及移动通讯终端的广泛普及,通讯运营商、银行卡组织、银行机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等积极布局并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目前,移动支付已成为零售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电子支付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国内外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规范和促进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丁伟 《中国金融》2013,(1):32-33
"人们往往对于一个新兴行业容易犯的错误是短期过于乐观,长期过于谨慎"移动支付业务呈现的发展趋势移动支付作为电子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热点,一直受到国内金融业各方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打开了移动支付的创新之门,移动支付也逐渐成为金融IC卡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以及金融IC卡的多应用普及,改变支付业务模式的历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外移动支付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得以普及。移动支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仅使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普惠化的现代金融服务,而且使支付服务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移动支付生态闭环。移动支付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其中蕴含的洗钱风险不可小觑。本文首先描述我国移动支付的基本情况,分析移动支付业务在反洗钱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反洗钱监管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除电信运营商外,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在加紧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移动支付产业链上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如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带着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华夏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刘琇臣。  相似文献   

7.
童静  黄瑾  沈楠 《金融纵横》2020,(2):65-72
移动支付能够提升客户黏性、拓宽业务范围、节约运营成本,但也给银行传统的结算业务带来了影响和改变,银行亟需突破移动支付展业瓶颈,从而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本文从移动支付市场现状着手,阐述了商业银行加快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必要性、优势与不足,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移动支付业务的展业着力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屏智能手机、PDA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日渐普及,以及我国移动支付标准的正式确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移动支付规模成倍增长,占我国电子支付的比重也日益提高,用户规模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据央行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增长,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和金额分别增长2.1倍和3.2倍,2014年增长1.7倍和1.3倍,2015年增长2.1倍和3.8倍,远远高于其他支付手段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会成倍高速增长。截至2015年年底,移动支付业务及金额已占我国电子支付业务总量的13.15%和4.32%,成为我国电子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我国移动支付未来的发展前景无可限量,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9.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满足了公众“随身携带、便捷支付”的需求,近几年来在平项山辖区得到快速发展.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业务种类单一、安全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辖区移动支付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立足平顶山银行机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重点研究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辖区移动支付业务蓬勃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满足了公众“随身携带、便捷支付”的需求,近几年来在平项山辖区得到快速发展.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业务种类单一、安全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辖区移动支付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立足平顶山银行机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重点研究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辖区移动支付业务蓬勃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最具创新和发展潜力的电子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将是未来支付市场各方激烈竞争的主战场。论文介绍了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对非金融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井提出了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移动支付已经成为连接电子商务、移动通信、电子支付、设备制造四大产业的桥梁。因此,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在新型电子支付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近十年,与传统的支付业务相比发展较为缓慢,盈利模式不清晰、技术标准不统一、尚未形成移动支付运营模式是制约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移动支付分类与实现方式1.移动支付模式分类按照支付的方式,移动支付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方式,具有随身、随时、随地支付的特性,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支付机构作为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重要主体,在其日益增长的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背后,也蕴涵着一定的风险,试图建立多层次的风险评估模型,以便有效开展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4.
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和移动支付行业标准的即将出台,移动支付产业各方在政策和市场的强力驱动下,加速了移动支付在国内的应用试点部署和市场拓展。运营商、银联、银行、各大企业等均展开了各自业务布局,移动支付行业即将迎来蓝海时代。十二五开局伊始,作为国家信息化工作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支付业务被明确列为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谢越 《中国外资》2013,(8):184-185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指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一般为手机)发出数字化指令为其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单支付的的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和3G网络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在手机用户规模已经超过3.6亿以及3G网络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忽视。移动支付作为移动互联网与金融支付的融合类业务,其应用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还是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在对这个新兴支付市场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从我国移动支付的使用与发展环境、国内移动支付当前主要业务模式及应用、国内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主要公司的业务情况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2012年的金融热门词"移动支付"。  相似文献   

16.
移动支付在国内发展如火如荼,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紧追不舍的路上,风险管理还有待提高,移动支付的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7.
移动支付     
《黑龙江金融》2014,(3):79-79
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最为重要的模式之一,是指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PAD等)对获取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支付方式,是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融合的产物。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移动性。移动终端本身具有的移动性使得消费者可以从必须到指定地点办理特定业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支付实现的特定地域限制。第二,实时性。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结合使得支  相似文献   

18.
《金卡工程》2013,(8):3-5
通常我们所说的移动支付是指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发起支付指令,转移货币资金的支付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NFC技术的快速发展,支付终端的不断丰富,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银行机构、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6.48亿笔,金额近2.5万亿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及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不仅成为移动运营商业务的重要增长点,也吸引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国际卡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主体的参与。在其市场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技术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一、国外移动支付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支付业务、支付工具不断创新,电子支付发展迅猛.近年来,移动支付的发展在我国也逐渐加快.移动支付在带给客户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对银行业信息安全和银行监管工作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阐述了移动支付的概念,介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移动支付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