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马俊 《北方经济》2011,(3):27-28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5年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做优做强。这一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高度切合内蒙古工业发展实际。"十一五"期间,我区进一步加快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走出了一条依托煤炭等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发展的路子。能源基础原材料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扩大了工业总量的同时,也为内蒙古工业继续较快发展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2.
浅析内蒙古煤炭产业的优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地位和特点、内蒙古煤炭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3.
《北方经济》2006,(7):9
内蒙古经济发展中许多产业都与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煤炭、乳品、羊绒、钢铁、稀土、化工等。此外,基于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化工产业也属于基于资源而延伸和扩展的资源型产业,这些产业我们统称其为资源型产业。虽然在近期内由于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大,致使这些资源产业增长很快,效益不断提高,但是这些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不高。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比较普遍的高消耗、高排放特点,在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4.
周惠 《北方经济》2011,(20):28-29
本文通过对资源型产业内涵的界定,重点分析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以及矿产资源型产业对内蒙古经济的贡献程度。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不仅仅表面上提高了工业经济的增长,更多的是带动了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内蒙古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煤炭资源税改革由于影响即期宏观经济运行表现等因素一直搁置,而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行、资源价格趋势稳定等条件下有望启动。作为国家根本性的管理制度,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主产区、以及煤炭后续产业在地区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地区会产生长远影响。对内蒙古的影响不仅会体现在自治区财政收入、盟市地方经济方面,也将通过管理方式和价格传导效用的变化,波及清洁能源、煤化工和生物制药等高耗煤产业,进而在内蒙古经济体系、经济管理决策中引发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6.
煤炭产业是内蒙古极具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的产业,但在煤炭产业发展中如何避免走过去低效开发的老路,提高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除积极推进产业延伸和升级外,通过征收一定比例的调节基金,加强对煤炭产业宏观调控是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钟霞  傅超 《北方经济》2015,(5):52-54
内蒙古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经过长期经济建设,使资源优势顺利转换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初步形成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工业体系;第二产业初步形成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产业结构,特别是实现了煤炭开发、电力生产、天然气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体的能源经济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和战略接续基地。内蒙古经济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的高度依赖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上的,不仅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传统的产业面临着市场环境、资源环境、政策环境等多种约束。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面临一定的冲击,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科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对内蒙古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付东梅 《北方经济》2012,(11):34-35
正近年,国家把新能源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尤其是把利用太阳能资源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些政策推动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具有能源成本较低、多晶硅原材料丰富等发展光伏产业的诸多优势。但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链困境、关键技术瓶颈等一系列制约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需要内蒙古加以特别关注。只有解决了这些制约内蒙古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促进内蒙古光伏产业基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重庆经济》2006,(11):35-39
内蒙古作为西部的资源大省市区,近年来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为了加强重庆市与内蒙古在资源型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其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组织部分区市县发改委和企业领导赴内蒙古考察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煤炭是我国重要不可再生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煤炭为能源支撑起大多数工业产业的发展。而以煤炭为支柱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过去为经济发展和当地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当前面临着重要的转型问题。笔者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地转型路径和措施,以期能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第一主导产业,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山西省陷入了严重的资源依赖,资源诅咒的表现越来越明显。本文根据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目前山西省煤炭产业价值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省煤炭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对策:明确产业定位,合理分配资源;加大研发环节投入,提升煤炭技术水平;促进煤化工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以煤炭产业为依托,开发品牌乘数营销,拓展营销渠道;借助文化产业,获得创意增值。  相似文献   

12.
江长海 《开放潮》2002,(12):25-2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步伐突飞猛进,工业总量快速增长,许多领域已具相当规模,如煤炭、水泥、钢材、发电量等重工产品,家电、服装、自行车等轻工产品产量均已居世界前列。但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还存在着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规模不经济、能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显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介于纯市场和纯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体制组织,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出发,揭示出内蒙古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内蒙古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内蒙古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苏雅 《北方经济》2013,(5):60-61
一、内蒙古煤炭业发展现状 地域辽阔的内蒙古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其资源禀赋中占有绝对地位的是煤炭.煤炭是一次性能源,我区对煤炭资源的利用量远远超过了石油、天然气等同类能源.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所出现的相对紧缺,煤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对于煤炭的使用有很多途径,它不仅可以作为燃料和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还可以转化为生产化肥、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和医药等多种重要化工原料,因而,煤炭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也是提高民生质量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煤炭物流产业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以内蒙古兴和县庙梁煤炭物流园区为例,研究煤炭物流产业现状及其对城镇化的推动,阐述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力发展煤炭物流产业的必要性,对当前煤炭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方面和物流企业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具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条件,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自治区加快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依托资源、区位、后发、政策等优势,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建材、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产业结构中存在明显的重型化和层次上的初级化。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能源化工、冶金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近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具有幅员辽阔,矿产资源种类多、 储量大,尤其是煤炭、 风能、 天然气等能源储量可观的优势和能源产业过于依赖煤炭工业的劣势.面临风能、 核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机遇和环境保护的挑战.在"十三五"期间应积极贯彻节能优先和鼓励能源产业大力创新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双碳”目标下,甘肃省煤炭发展面临转型压力,存在电源荷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煤炭和新能源发展不匹配、煤炭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历年煤炭生产量、消费量等数据,从煤炭开发布局、煤炭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省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稀土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骅  祖刚 《北方经济》2009,(13):38-40
一、内蒙古稀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目前,内蒙古稀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态势已经显现,稀土产业集群的雏形基本形成.内蒙古稀土原材料工业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生产能力,稀土深加工产品和基础功能材料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为稀土产业的聚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对培育产业链和形成相关产业高度聚集的基地以及加速内蒙古发展稀土产业创造了极其有力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张永强 《中国经贸》2012,(12):116-116
青海煤炭产量增长迅速,但资源在当地的转化率和转化深度低,化工产品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资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小,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此,在“十二五”时期推进煤炭综合利用已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而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是其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