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作为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亟须建立跨省市的经济圈,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三地强强联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许就能成为我国在西部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2.
发展新疆经济,可采取飞机形的空间布局,做大机头,引领新疆经济起飞;做优乌鲁木齐经济圈,支撑新疆经济的发展;建立伊犁、喀什自由贸易区,统筹边境地区开发,推动新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春晓  刘虹 《经济前沿》2008,(9):67-67
2008年9月22日,北京银行落子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深圳。深圳分行是北京银行继在天津、上海、西安设立分行后,开立的第四家异地分行。至此,北京银行形成了全国网点战略布局,在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及极具发展潜力的西部地区,都有了北京银行参与建设的身影。在当天的深圳分行开业仪式上,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核心的西三角经济圈建立的可行性及现实性分析入手,探讨进行区域联合开发的必要性及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尽快实现西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当今,在我国对国民经济最具有增长带动作用的区域,莫过于三大城市经济圈,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由于聚集了中国内地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内地平均水平。毋庸置疑,它们对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贡献将会进  相似文献   

6.
正一、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Strengths)。1.区位优势。广西南邻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西南六省区协作等国内外区域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圈”是由中国大陆、台湾、台湾和澳门不同地区组成的国家型经济圈。它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暂时尚未统一的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内部的经济合作组织。这一经济圈与一些海外和台湾学者提出“大中国经济圈”有所不同。“大中国经济圈”包括“中国经济圈”和新加等国和地区,是一种国际型经济圈,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中国经济圈”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灿烂的前景,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点粗浅的 看法。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经济圈无论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还是发展潜力,都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区域。然而,这一经济区域的形成离不开现代化铁路交通网络的建设。现代化铁路交通网络对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整合与发展,以及带动东北经济振兴和西部大开发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按当前的经济版图的划分习惯,重庆、成都和西安均位于中国西部,三座城市刚好围合成一个指向东北的等腰三角形,故名为"西三角经济圈"(也有"西部川陕渝陇金三角""西三角经济区"之说).  相似文献   

10.
张婷 《时代经贸》2020,(12):80-8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点战略之一,它要求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国家推进新型城 市化的重要示范区。” 其中“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这个定位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充分衔接的,它要求该城市群在新时代我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中充分发挥聚集带动效应。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成渝地区的城市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成渝地区属于我国中西部内陆,受制于区位因素的影 响,全方位融入全球化比较困难,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持续拉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群中长江沿线城市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 沿长江经济带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城镇群应与川东渝西城市群建设并重,共同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群立体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1.
如果陕西、重庆、四川能够联合起来,充分发挥三省市已有的经济、资源、教育、科技、交通和地缘优势。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部优先建设一个经济总量相对较大、资源互补、合作多赢的“陕川渝西部(核心)经济圈”,对三地和整个西部而言,都将是区域合作的一个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沈静  陈烈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4,24(4):494-498
全球化加速发展,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起了湛江市周边区域环境发生着变化,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文章以此为背景,分析了湛江市的区域地位(包括区位条件、区域优势和区域地位),对湛江市域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提出战略目标和重点,主要在培育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以及实施点轴带动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西部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边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旅游形式,它的发展受到许多国家政策和实业界的广泛重视。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拥有12747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这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旅游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分析探讨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加快西部边境旅游的发展,对西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以及国际经贸合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部悬念     
王承舜 《新经济》2004,(3):36-38
凭借先发优势,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圈率先融入全球化经济大舞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的推进,西三角经济圈又呼之欲出;当“三极论”进入宏观决策,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开始踏上复兴之路。那么,沉寂的中部地区是接受“塌陷”,还是酝酿隆起呢?这确乎是一个悬念,尤其是在本刊记者对河南郑州、信阳进行了深入采访之后。  相似文献   

15.
邱敦红 《经济论坛》1994,(18):35-37
关于东北亚经济圈的界定和合作范围,日本、韩国学者提出过“环日本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等设想。笔者以为,日本海、黄海及中国的内陆海——渤海,都是连接相通的,中国大陆的东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这一地区日益频繁的经贸活动与沿海地带的国际合作已经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建立东北亚经济圈,理应包括以下4个层次的小圈:①环日本海经济圈,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的远东海滨地区和中国的吉林、黑龙江省,其合作对象主要是环日本海的周边国家;②黄海经济圈,包括朝鲜半岛、日本(主要是九州地区)和中国的辽宁、吉林、山东省,其合作对象主要是环黄海的周边国家;③环渤海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和辽宁、河北、山东三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理论,以中国海洋经济为研究对象,对北 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开展实证研究,选取 2001-2014年 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环境污染指标,以全国沿海地区同期人均第 二、三产业增加值为经济指标,建立面板模型和非参数计量模型,研究结果发现:①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曲线关系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倒 “U”型EKC特征,包括线性正相关、 “N”型、倒 “N”型等多种形态;②通过对比分析,各海洋经济圈的 EKC曲线也呈现出差异性特征。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应该依据区域海洋经济特征、因地制宜调控海洋经济发展,保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实现海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陆桥视野》2010,(4):67-67
陇海兰新铁路线是横穿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大动脉,链接着十多个省(区),以陆桥为轴线,围绕中心节点城市建好经济圈,发挥其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策划和打造合作平台,增强经济圈之间信息互动,推动产业联动。天水市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新觋欧大陆桥的中段,具有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项目背景目前,世界经济热点的发展趋向“东移”;中国经济热点的发展趋向“北上”,到Z000年世纪之交来临时,环渤海湾经济圈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热点地区。事实上,近一段时期韩国一些大公司已经跨越海峡与我国山东省各大企业频频往来接触,建立合资合作发展经济的关系;大连、北京、天津、烟台、青岛等几个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速度也迅速全面展开,形成了几个经济热点,环渤海湾经济圈的雏型已建立。山西省是我国划入的环渤海湾经济圈四省之一,也是我国能源大省,必将在新形成的环渤海湾经济热点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此,我们有充分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成渝地区行政区经济的现实,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该选择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并举的一体化发展之路.并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提出应该充分掌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引擎,经济圈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根据三大经济圈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模型,既考虑自主创新的结果,也不忽略自主创新的过程因素,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文献资料,确定了我国三大经济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