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芳 《中国农史》2000,19(1):22-27
我国陂渠串联水利工程技术约起源于春秋中期,战国至汉代已在淮河、汉水上中游的丘陵盆地和高平原有相当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陂渠串联工程的优点,举例分析了古代单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一河取水多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多河取水多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水利系统的规则、布置和作用。最后简述陂塘串联工程技术向国外传播和当今的应用,说明我国人民创造的这项出色水利工程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江、淮地区的陂塘水利对农业进步及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良好作用。筑堤蓄水,改变了降水及山川溪水的时空分布,可防洪防涝,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又能发展水产养殖;陂塘工程还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里暑湿卑下、疾疫多发而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汉代陂塘水利及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奠定了后世江淮流域农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依靠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能高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对农田进行水利灌溉,为农业生产服务,有助于实行现代化种植和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帮助广大农民脱贫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分析了水利灌溉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利灌溉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对其进行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介绍了水利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的作用,讨论了当前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必要问题,分析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对策,以期充分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琦 《中国农史》1999,18(3):55-61
中国古代社会,漕运与农田水利皆受到重视,历代王朝在不影响漕运的前提下,总是尽量兼顾二者。然而,“保运”是朝廷的最高原则,每当漕运与农业生产在用水或排水问题上发生矛盾时,朝廷毫无所惜地以牺牲农田水利、农业生产为代价,给农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国古代社会,始终保持着重农的传统,历代官府皆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对水利的充分利用,所以开发水利也就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务。一般而言,水利工程最密集的地区,常是官府依赖的财赋之区。与此同时,历朝历代视为国之命脉的漕运同样以水利作为基本的条…  相似文献   

6.
何国桢 《水利经济》1993,(1):13-14,12
(一)从保障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水利基础产业的战略地位众所周知,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以满足农业发展需要,成为头等重要大事,历史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便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水的时空分布差异性很大,同时受不同流域集水面积、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所制约。如暴雨、干旱成灾,便会对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农业、工业生产,生态环境等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危害,使国民经济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在  相似文献   

7.
明清长江中游山区的灌溉水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民 《中国农史》1993,12(2):35-47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垦殖的扩张,长江中游丘陵山区的陂塘类小型灌溉水利得到了长足发展(当时科枝条件限内)。各地灌溉设施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发展不平衡。又表现出规模小、存废交替无常等共同特点。这个时期所创建的灌溉设施中,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由于垦殖盲目扩张,垦殖与水利建设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垦殖过度给水利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水利难以保证农业垦殖的维持与发展。山区农民“以水为命”,“惜水如血”,在灌溉水利的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何妥善处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灌溉与多种经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至今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荷 《山西农经》2014,(1):36-39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作为农业经济体系完整组成部分的水利灌溉事业,从有史籍记载的战国初期兴修的智伯渠开始,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后,在山西也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古代山西水利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项大型公共水利工程,众多的水利工程则是由民间兴办的小型农田灌溉工程。而这部分水利设施主要是通过渠道工程引河引泉或修筑堤堰防止水患,且又大多散落在本省中南部盆地区和汾河中下游干支流两岸。正由于这一原因,才带来了山西中南部河川盆地区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先期开拓与发达。  相似文献   

9.
前言芍陂,是我国古老而又最著名的陂塘灌溉工程,历来认为是春秋中期楚国所创建。近年从事研究芍陂问题的人们,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一,或说“孙叔敖作芍陂”,或说“子思造芍陂”,引起认识上的分歧;对于后世著作中“芍陂即期思陂,又名安丰塘”的说法,也有异议。为了分析和理解这些问题,我现在谈谈自己的看法,聊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研究了地处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江苏省丹阳市新桥、界牌两镇农村经济发展道路:首先通过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然后利用农业积累发展乡镇工业、并使其成为农村主导产业;进而又通过“以工补农”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同步发展;现在正进入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新阶段。虽然两镇的发展也有差异,但它们经济运行过程反映出具有共性的规律,对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展示了一个重要侧影。  相似文献   

11.
加强水利建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增加对水利的投入,水利投资实行拨改贷以后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水利投资正朝着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已开始利用世界各类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贷款来修建水利灌溉工程。因此,谁来偿还贷款,怎样偿还贷款,已成为一个水利灌溉工程项目在可行性报告中需要研究回答的问题。然而,由于体制改革的不同步和改革与现行经济政策间的不配套,造成了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中的“责、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上,我国的各族人民以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杰出的创造发明,传诸世界,造福各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历史上备受赞扬的“中国风扇车”的起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资金不足制约着灌溉面积增长叶树石,程骏(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我国是灌溉农业大国,建国以来大量兴建的水利灌溉工程,为防御旱涝自然灾害、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水利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全国掀起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我国又是农业古国,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史。我们的先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辉煌的成就,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给我们留下了浩繁的农业古籍。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对农业古籍及农史文献的整理出版也积极进行,使之“古为今用”提供借鉴,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并藉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值兹国庆三十五周年,对建国以来我国农史文献出版情况及成就作一回顾,则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计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谷贱伤农”的人。计然名研,春秋末年时葵丘濮上人,相传是越国大夫范蠡的教师。《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越王勾践由于实行了“计然之策”,使经济得到了发展,“修三十年,国富”,终于灭掉吴国,报仇雪恨,使越国一度称霸中原。农业在我国古代是主要的生产部门,粮食是先秦时期商品交换的主要产品。农业生产的丰歉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计然认为,天时是按照十二年一周期循环变化的,农业收成的好坏,也是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他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相似文献   

16.
郭祥文 《中国农史》2001,20(4):75-80
本文主要以流域为单位,结合历史政区,探讨宋代沅澧流域鼎州(常德府)、澧州及辰、沅、靖州的水利情况。认为宋代各地区的水利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以鼎州、澧州的进步最大。宋代常德地区的水利成就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维护、利用前代水利工程,保持并扩大其灌溉机能;其二,更主要的是,兴修了大量新的堤防陂塘水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扬州五塘     
扬州历史上的五塘,一般指陈公塘、句城塘、上雷塘、下雷塘、小新塘。五塘创建于汉代,是江淮地区早期有名的灌溉工程。五塘工程完善于唐代,其时不仅灌溉效益增大,並开始接济运河水。由于泥沙长期的淤积,水系的变迁,维护管理不善等因素,五塘于明代堙废,历时一千三百五十多年。五塘在古代扬州水利事业中曾起过较大的作用,对南北漕运的畅通有一定的贡献。研究五塘的发展衰退过程,对今天灌溉工程的维护管理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少华 《中国农史》1999,18(4):102-105
在我国历史时期的各个阶段,农业文献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在古代,是传统农书的承继、传播,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近代“西学东渐”时期,国外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传播,主要是通过翻译外国农业文献、出版农业书刊;而后,随着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等各种事业的开展,近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由此产生、发展,其间各种农业教科书、科研专著、科普书刊等出版物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9.
正《新中国农业科技70年发展研究》作者:信乃诠本书概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历程,农业科技的重大部署与规划计划,农业科技重要成果及转化推广,科技进步和贡献率的提升,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五千年农耕的智慧——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作者:中国农业博物馆本书以古代农业科技为聚焦点,分综述篇、种植篇、养殖篇、女织篇、加工篇、饮料篇、生产条件篇、园艺篇、水利篇、农具篇、农学篇共11个篇章155项,每项以故事形式介绍古代农业技术的精华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史组主编的《太湖地区农史论文集》,前不久编就已付排印,预计今年十月出书。太湖地区是我国农业、工副业和商品经济均较发达的地区。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卢良恕关于“研究探讨这个地区农业发展的进程及其经验和问题”,“使全国其他地区都可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的指示,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