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我国P2P网贷爆发式增长,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领域。本文将全面剖析P2P网贷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深入分析P2P网贷的政策动向、发展动力和前景,并将P2P网贷和银行借贷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本质特征和优劣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内外银行业介入P2P网贷的情况和问题,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P2P网贷业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P2P网贷市场呈超高速发展趋势,P2P网贷平台数量迅猛增长,对商业银行业务造成了很大冲击。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在P2P网贷竞争环境中的SWOT分析,认为P2P网贷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其与商业银行的相互改变与相互融合,最终会构造出一个全新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3.
担保模式是我国P2P网贷的主流商业模式,尤其是第三方担保在P2P网贷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因P2P行业和担保行业的处于松散监管状态,对投资者来说,第三方担保机构的介入究竟影响如何?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行为视角,从P2P网贷的法律风险,利益冲突和风险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P2P监管的法律与法规。  相似文献   

4.
现今我国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境,为此诞生了P2P网贷。由于暂无完善的体系制度,P2P网贷平台也面临了诸多风险,因此,如何对其风险进行监督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先简要阐述P2P网贷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P2P网贷的现有外部风险,从监管、行业自律等内外部方面就防范P2P网贷风险提出了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利用网贷之家2013年至2016年的周频数据,使用邹志庄结构断点检验的简称邹检验方式,从行业规模、行业竞争程度、资金端和资产端四个方面评估了《征求意见稿》和《办法》对P2P网贷行业时变特征的影响,发现监管政策对P2P网贷行业确实产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影响,行业标准的形成有利于网贷行业的优胜劣汰。接着,使用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监管政策发布前后平台成交量发生变化的P2P网贷平台的具体固有特征。最后,从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和政府监管的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慧 《西安金融》2014,(12):19-24
近两年来,P2P网贷平台接连发生倒闭或跑路现象,引发投资者对P2P网贷平台的信任危机,但在平台技术层出不穷、平台模式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很难对这个新兴、跨界经营的企业进行系统管理。本文基于契约理论,分析了P2P网络借贷交易过程的履约机制,以及国内P2P网贷平台的三种运作模式和潜在风险点,并从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对于监管当局针对P2P网络借贷活动制定有效监管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2013年来,我国P2P网贷凭借其低成本、高效性、便捷性等特点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占据着可观的市场份额。而由于我国关于P2P网贷行业相关立法的滞后,一些网络经济犯罪问题接踵而至,完善P2P网贷行业法律监管刻不容缓。本文将联系我国市场现状,对完善P2P网贷的自律、监管及整治提出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美国P2P网贷平台的发展情况,以Lending Club为例介绍了其基本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P2P行业发展的特点、风险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网贷平台发展和加强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P2P网络借贷,是指帮助投资者与借款人实现直接借贷行为的中介服务行业。发展P2P网络借贷对缓解我国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07年“拍拍贷”网贷平台成立以来,我国网络借贷平台数量日益增长,对小额贷款领域贡献明显,但同时由于监管的缺位,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规范操作引发的风险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通过对我国现阶段P2P网贷平台运行模式、发展规模等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发现网贷平台发展良莠不齐,存在借款利率过高和监管不力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快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加强监管、完善平台信息公布和加强平台内外部合作等规范P2P网络借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等网络工具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近两年爆炸式增长,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发展迅猛,商业模式上有很多创新,但由于P2P网贷的特殊性,作为新生事物又缺乏规范和监管,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本文根据P2P网贷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导致P2P网贷风险的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针对P2P网贷涉及的不同参与者,提出了相应防范和控制P2P网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P2P互联网借贷(以下简称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将会对我国普惠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我国P2P网贷行业经过了近些年的发展,在成交额"井喷"和平台数量激增的同时,由于行业监管缺失、第三方托管空白、征信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非法集资、资金池和征信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的产生,使得P2P网贷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认为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建立行业监管机制、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制度、建立完善的行业征信体系等措施,以促进P2P网贷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P2P网贷在经历了几年的井喷式发展了以后,现在进入了行业重组、洗牌的时期。在前期相对监管不利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P2P网贷公司出现了提现困难、跑路等严重危害互联网金融甚至整个金融行业稳定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对P2P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阐述,并通过对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的研究与讨论,提出对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金融科技视角,对安徽P2P网贷平台风险面临的运营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技术风险进行了探讨,对网贷平台关联方如何识别风险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安徽P2P网贷平台风险控制不力的原因,最后为促进安徽P2P网贷平台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可行的风险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薛飞 《时代金融》2015,(3):226+229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网络工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呈现爆炸式发展趋势。其中,P2P网贷就是互联网金融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对商业金融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是由于P2P网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作为新生事物,对其的监管还不够完善,这就使得P2P网贷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首先对P2P网贷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防范P2P网贷风险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独具本土特色的P2P网贷行业在中国迅猛发展,但同时问题频现,凸显了在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寻求平衡关系的重要性。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正式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引入一系列重要的监管举措,特别是将P2P网贷平台严格界定为信息中介,施加"小额分散"的投资限制,并制定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要求,在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要求其回归普惠金融的本质。虽然《暂行办法》借鉴了英美国家严格监管的思路,但在P2P网贷的商业模式、监管路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机构设置等方面仍需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持续完善。  相似文献   

16.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近些年P2P网络借贷在中国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监管,P2P网络借贷在日益壮大的同时,其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卷款跑路、提现困难等问题平台层出不穷,使得很多投资者本利尽损.如何有针对性地对网络借贷行业进行治理,进而保障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安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利用SWOT对我国网贷行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剖析,最后为促进我国网贷行业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0家P2P平台数据,基于网贷之家和网贷天眼出具的评级报告,运用System-GMM方法研究第三方评级对P2P平台成交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三方评级对P2P平台成交规模有市场约束作用,但只在政府监管下才有效力;网贷监管政策出台有助于评级结果更好地推动P2P平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单元和多元GARCH族模型和动态条件相关模型(DCC),分析了P2P网贷利率与传统金融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分析发现,一是网贷利率具有尖峰厚尾、波动集聚的特征,但不具有杠杆效应,且受自身前期波动影响显著;二是网贷利率受shibor和商业银行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波动溢出影响,且进一步发现,shibor对网贷利率是负向波动溢出效应,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对网贷利率则是正向波动溢出效应。商业银行与网贷市场之间,不仅与shibor基准利率有所联系,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还会对网贷市场利率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P2P网贷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十个年头。成为引人关注的行业。但是,该行业也面临一些严峻的问题。上千家P2P网贷平台出现限制提现、倒闭乃至卷款跑路的现象。本文P2P网贷现状和风险控制情形的基础上,对我国P2P网贷平台与监管政策发展方向的冲突和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政策监管下P2P网贷平台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P2P网贷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出现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的高度注。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P2P网贷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P2P网贷平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P2P网贷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健全监管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