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真经” 以“推动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2005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在会上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推进五个领域信息化建设,其中,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中的应用列为首位。目前,“三农”问题是目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阐明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朱英华 《魅力中国》2010,(22):43-43
本文在充分了解“精细农业”技术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精细农业”的应用范围,尤其是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在我国逐步实施“精细农业”技术方案。在当今实践的“精细农作”技术思想,应该扩展到设施园艺、集约养殖、产品加工及农业系统的精细经营管理方面,而形成为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对农村改革若干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决定流通的产业化,而不是流通决定生产。“费改税”首先应分清“费”的性质是体现经济运动职能还是体现政府职能,否则会出现农业的“政企不分”;科学地建立市场经济的地租范畴,才能根本解决农民的负担问题。土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待于农业资本的社会化发展,应注意发展农业劳动公有股份制。  相似文献   

4.
潘家耕 《乡镇经济》2003,(12):16-17
我国目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本质在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它是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改革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造成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本主张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创造性;系统地、科学地、渐进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从目前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看,其他“三化”都能达到预期目标,惟独农业现代化是最难“化”的一化,成为我国实现四化的一个“瓶颈”,一个影响全局的要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农业迅速地步入直通现代化的快车道笔者认为关键是依托农业产业化,用产业化这把“多能的钥匙”去化解制约农业现代化的诸多因素。舍此,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不会成功。现就这一问题探讨如下。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实行市场经济,而农业产业化正是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带入市场经济的桥梁和必不可少的“传送带”,从而为实现…  相似文献   

6.
“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仓廪实,民心聚;农业稳,天下稳”。目前,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加快农业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河北经济研究》2006,(7):29-34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增强,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呈逐年下降态势。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后,我国农业经济在总体上已由原来的“农业支持工业”转型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时期。在此新的形势下,本文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客观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基础地位的动态变迁,深入探讨了目前影响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省农业基础地位的对策方略。  相似文献   

8.
2002年,温家宝总理指出:农业特产税已不适应新阶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要求,要逐步缩小范围,降低税率,创造条件,最终取消。20014年,他又进一步指出,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五年内取消农业税。自此,掀开了全国农业税收改革的大幕。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继续或从今年起免征农业税。初步测算表明,全国农民今年将进一步减轻农业税负担200多亿元,大约有7.3亿农民将告别上缴“皇粮国税”的历史。改革农业税收制度,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在我国已经存在了23年,但却没有一如人们期望的那样走上起步、发展、壮大的路子,反而日益萎缩,陷入“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境地。但是,由于农业保险在现阶段仍应属于以政策性为主的保险业务,所以农业保险要想回到人们期望的路子上去,“立法先行”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 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云 《中国经贸》2011,(14):29-30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本文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以此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品牌“响”起来,市场“活”起来,资本“大”起来……近年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瞄准东盟,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实施了品牌经营、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三大战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全面融入“大南宁”一小时经济区,有效地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乐亭地处滦河冲击平原,农业基础雄厚,素有“冀东粮仓”、“燕东天府”之美誉。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乐亭农业、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先后组织实施“白色工程(温室大棚)”、“黄色工程(畜牧生产)”、“蓝色工程(水产养殖)”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四个一工程”,培育兴起了果品、蔬菜、畜禽、水产养殖等四大主导产业,保持了连续12年农民收入增幅达5%以上,先后获得“中国鲜桃之乡”、“全国果菜十强县”、“全国经济林示范县”、“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中国珍稀皮毛动物之乡”等荣誉称号,农业发展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特别是作为欠发达地区,此举更是传统农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对此,各级党委、政府也早巳引起足够重视。宿豫县从1999年开始,围绕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开发、宣传、保护工作。在这过程中,“龙嫂”、“苏北”、“黄墩湖”“春绿”、“烹乐”、“铁树”等一批农业知名品牌脱颖而出,为促进宿豫县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浪潮中,供销合作社作为我国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积极参与中为“三农”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呢?本刊记者特地就此问题走访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科技教育与工业部部长张祥茂。  相似文献   

15.
《现代乡镇》2003,(7):7-7
据了解,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力推、主管农业的副总理回良玉专责的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将跨出重要步伐,中国政府拟在明年统一取消农业特产税,朝全面取消农民税收负担的方向迈进,以对中国农村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相似文献   

16.
在一片“封杀”声中,小产权房在北京部分区县以设施农业为名,已悄然变种为“农业生态园”、“农业生态别墅”、“大棚别墅”及“耕地房”等形式,以“以租代售”的方式,换装入市。“农业开发”演变成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和农耕地实现了一次巧妙组合。  相似文献   

17.
文宇 《广西经济》2005,(11):54-55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产品生产实现数量供求基本平衡,农业发展战略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成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发展迅速,“三品”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增加了农民收入,保证了消费安全,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并成为我国农产品的主导品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1994年,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了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由此正式拉开了农业信息化的序幕。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有关项目业已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十五”期间,科技部又把农业信息技术和精确农业列入了重大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19.
打造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创意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意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同创意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方式,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休闲农业是创意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认为,要发展创意农业,必须以休闲农业为抓手,通过农业基础培育和政府的规划引导,带动民间投资,建设农业品牌,进一步实现农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20.
周开波 《宁波通讯》2010,(12):32-33
近年来,奉化市尚田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条件,积极实施彩色农业战略,走出了一条以红色革莓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被誉为“彩色农业名镇”、“效益农业大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