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池塘水质的优劣直接决定鱼类能否正常生长,观察水色就是检测池水的质量和变化情况,根据水色掌握施肥量和次数,尽量使水质肥、活、嫩、爽,让鱼类生活在良好的水体中,得到较快的生长、发育。所谓肥、活、嫩、爽;“肥”指水中鱼的饵料浮游生物数量大、种群多,一般肥水的水色呈绿豆色或茶褐色,水的透明度约30厘米。“活”指水质在一天中有不同的变化,上午水色较淡,下午水色转浓,阴天或晴天都会有不同的颜色变化,电是浮游生物种群多的表现。“嫩”是指水色鲜明,不发暗,这样的水色鱼能利用的浮游生物种群较多。“爽”指水面洁净,水面不混浊,无油膜、浮沫、泛泡等。  相似文献   

2.
<正>一、肥水水质。肥水水色浓,呈油绿色、蓝绿色、黄绿色或蓝褐色、红褐色和茶褐色,透明度在20~30cm之间,有明显的日夜变化,呈早红中午绿。晚黄。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多,溶氧条件较好。一般池塘养殖中的肥水要求具有肥、活、嫩、爽,肥即为水体中氮磷元素、微量元  相似文献   

3.
<正>秋季是池塘管理的关键时期,此时光照长水温高,鱼类进入快速生长旺季,但同时水质变化快,鱼饵消耗量和池塘载鱼量提高,也是鱼病、泛塘的高发期,所以要抓好以下管理措施。1.水质调节:要想养好鱼必须养好水,使池水达到肥、活、嫩、爽。"肥"就是水中浮游生物量大,鱼类容易消化,"活"就是水色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嫩"就是指水质肥而不老,"爽"是指水  相似文献   

4.
《渔业致富指南》2005,(12):64-64
水色是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的综合反映。因此,可以根据水色的不同,经验地将养殖水体划分为不同类型。一、瘦水:清淡,水体颜色呈淡绿色或淡青色,透明度达60~70厘米或以上,浮游生物少,丝状藻类和水草较多。不好的水:以下几种水色的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虽多,但其表面具胶质或纤维质,不能或难于被鱼类消化利用,对养鱼不利。1.浑浊暗灰及蓝绿色:透明度较低,混浊度较大,水面有时有一层黄绿色浮膜。这时,水中以大量的微囊藻、颤藻及囊球藻等蓝藻为优势藻类,而不易被鱼类所消化,这样的水已达不到“肥、活、嫩、爽”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生产的发展,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频率加快,水产养殖对象的发病率提高,容易导致水产养殖过程中违背无公害生产的要求,因此,了解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水质要求,并能够按这一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控养殖水体环境,使水质条件更好地满足水产养殖对象的需求。一、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水质要求“养好一池鱼,先要管好一池水”,养鱼水质总的要求是能够创造条件使养鱼用水始终保持“肥、活、嫩、爽”。肥:就是池水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营养盐,透明度25—30cm,繁殖的浮游生物多,特别是易消化的种类多。活:就是池塘中的一切物质,…  相似文献   

6.
<正>养鱼水质总的要求是"肥、活、嫩、爽"。辨别养鱼水质的好坏,可以用仪器化验测定,也可以用经验判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看水色: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群不同,而呈现不同水色。一般而言,肥水型水色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油绿色为主,另一类以茶褐色为主。这两类水均有大量  相似文献   

7.
<正> (六)浮游生物 池塘的浮游生物对养鱼水质的影响最为重要。我国传统的养鱼经验看水养鱼,就是根据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所反映出来的水色为依据的。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水色来判断池水的肥瘦。因此,看水色是池塘养鱼的基本功。现将几种主要水色及其浮游生物的组成作一简要介绍。 1、瘦水与不好的水:瘦水水质清淡,或呈浅绿色。透明度大,可达60—70cm以上。浮游生物  相似文献   

8.
<正>养鱼先养水,这是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适合鱼类生长的水体应该符合肥、活、嫩、爽四个指标。肥即水中溶解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是营养物质丰富、易消化、个体大  相似文献   

9.
<正>1.何谓水的肥度?水的肥度即养鱼水体的肥瘦程度,主要指水中作为鱼类饵料的浮游生物的含量。浮游生物本身带有色彩,而且在水中的数量多少直接受到透明度的影响。因此,在生产中水的肥度一般用透明度或水色来判断。2.何谓透明度?如何简单测定透明度透明度即阳光在水中的穿透程度。其大小由水中浮游生物、有机碎屑、泥沙或其他悬浮微细颗粒的含量所决定。正常情况下,透明度的大小直接反映水体的肥瘦。测定透明度的标准方法是用透明度盘。无透明度盘时,可将手臂伸直,掌心对着脸,使掌心与胳膊成直角,慢慢将手由  相似文献   

10.
<正>养殖水体水质的优劣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定性定量测定分析水体的基本参数(如水温、透明度、pH值、溶氧、盐度、总氨、亚硝态氮等)较精确地给以判断。而养殖生产中我们一般采取简易方法直观判断水质,通过日常巡塘快速掌握水质变化动向、判断水质优劣并及时采取有效调节措施。其中最常用方法是通过水色及其变化、水面油膜、水体气味直观判断水质。一、依据水色判断水质(一)水色的形成养殖水体的水色是由于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而使水  相似文献   

11.
<正>"养鱼要先养好水",这话一点不假。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乃至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学会判断养鱼水质十分重要,水质好坏从两方面来判定:一是通过常规的水质化验来衡量水体的各项指标是否适合鱼类的生长;二是通过肉眼观察水色好与坏。一、好的水色好的水质也就是常说的肥、活、嫩。主要是:1.黄褐色水质(包括褐色水、褐绿色水)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  相似文献   

12.
“八字”精养池是对我国悠久的传统养殖经验的总结,其“八字”分别是指:混、轮、防、管、水、种、饵、密。生产实践证明,它对现代的河蟹养殖也有相当的指导作用,它丰富的科学内涵在河蟹养殖中有了延伸和发展。“水”:水是从事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养殖用水的基本要求是:肥、活、嫩、爽。肥是指水体中所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即较多的可被养殖对象摄食或利用的营养盐(如浮游生物),所以这里的肥不特指肥料的肥;活是指水体内的各种物质包括水体本身都处在一种循环、运动、变化之中,如水色有明显的日变化(主要是因为水中的浮游生物的种群随着阳光照…  相似文献   

13.
<正>水色是由水体中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的种类决定的,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是决定水色的主要原因之一。藻类大量繁殖以致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浮膜的现象称水华。出现"水华",对养鱼来说具有双重性。这种水较肥,对鱼类可以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浮游生物种类也多,这是有利的面。但这种水质难以长期维持,经验不足的养殖户很难掌握其规律。当天气变化时,藻类因水生生物(包括自身耗氧)、有机质大量耗氧而缺氧发生大  相似文献   

14.
<正>要使池塘养殖黄鳝获得高产高效,养殖后期应特别加强饲养管理。一、改善水质鳝池水深控制在30cm左右,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及污物,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水色清爽,呈淡褐色或嫩蓝色,且经常有变化,使池水肥而不老。每隔1~2天换水1次,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酸碱度,控制池水pH值在7~7.8之间。  相似文献   

15.
<正> 俗话说“养鱼就是养水”,对池塘水质的要求除了经验性的“肥、活、嫩、爽”外,检测水体理化指标也是很有必要的。据笔者几年的养殖经验认为,决定养殖水体水质好坏的理化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虽然不同的水产养殖动物对养殖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同,但"肥、活、嫩、爽"准确概括了水产养殖动物对水质的要求。通常意义而言,能满足水产养殖动物要求的水质就是好水质,否则就是不良水质。按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种类与数量及营养物质等的多寡,一般  相似文献   

17.
笔者根据当地的养殖实践,对秋季鱼塘管理相关技术进行了总结并介绍如下,供参考。一、水质调控秋季养鱼对水质的基本要求是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主要采取以下四种调控方法:一是定期注换水。入秋后可将鱼塘水位加深至2m左右,对水源充足、进排便利的池塘,应每隔lO-15天注入新鲜水1次,每次注水20—30cm,保持透明度30-40cm。若发现水色过浓,可采取换水措施,先排出老水,后加入新水,换水量为30%左右。二是适时增氧。增氧设备的使用应坚持晴天中午开机,傍晚不开机;阴天清晨开机,白天不开机;有浮头征兆时提前开机,阴雨连绵半夜开机。江苏省金湖县在渔业科技入户“惠民工程”项目实施中,指导示范户在增氧设备上安装溶氧控制器,  相似文献   

18.
<正>"养鱼先养水",水体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质的好坏与鱼类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良好的水质可以促进鱼类生长发育,而不良水质会影响其生长,乃至带来灭顶之灾。一般来说,好的水质可以概括为"肥、活、嫩、爽"四个字,可是好的水质是如何得来的呢?这就需要对水的  相似文献   

19.
正夏秋季是鱼类的生长旺季,池塘水质管理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鱼儿离不开水,池塘是鱼类生活和栖息的环境,"养鱼先养水",只有好的水才能养出优质的鱼,每天要坚持巡塘,掌握好池塘的水质状况,保证池塘水质符合"肥、活、嫩、爽",即水体中浮游植物以隐藻、硅藻、甲藻、金藻等易消化、个体大、营养价值高的藻类为主;  相似文献   

20.
<正>虽然不同的水产养殖动物对养殖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同,但"肥、活、嫩、爽"准确概括了水产养殖动物对水质的要求。通常意义而言,能满足水产养殖动物生长要求的水质就是好水质,否则就是不良水质。按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种类与数量及营养物质等的多寡,一般将不良水质分为"清瘦水质"与"富营养化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