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神损害赔偿制度萌芽于罗马法时期。法人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认识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从而区分了解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再界定民事主体的人格,作为民事主体之一法人的精神损害产生是基于法人的人格,从而得出法人也应该存在精神损害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分析我国关于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探索,得出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所得出的最合理也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提出问题损害赔偿的根本目的就是以财产的方式补偿损失、救济损害。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在竞争法上不仅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有效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设计,鼓励广大私人主体参与竞争法的实施,可以弥补竞争法公共实施的不足,降低竞争法的实施成本,从而达到更好地维护自由竞争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的司法解释于3月10日公布实施。这个司法解释明确规定 ,民事侵权行为造成自然人精神损害的 ,应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利 ,遭受非法侵害时 ,可以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的 ,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公民去世后 ,其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人格权利 ,受到非法…  相似文献   

4.
张金诏  郭逢兵 《商》2013,(12):197-198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身权立法的不断完善,作为保障人身权方式之一的精神损害赔偿则显得尤为重要。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法律中已被承认和确立,但其适用主体存在诸多争议。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能成为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胎儿可附条件的成为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5.
李霞 《商场现代化》2007,(18):239-240
股东滥用法人人格对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为保障法人制度合法有效的运用,我国公司法也引进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本文重点讨论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及情形从而解决法人人格否认的现实操作问题。  相似文献   

6.
惩罚性损害赔偿旨在通过对侵权责任人科处实际损害金额数倍以上的处罚,来警示和预防严重危害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的发生。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但是该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未能实际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应当继续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关羽 《现代商业》2007,(27):286-287
目前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事调解制度是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有效途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事调解合同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持下,就解决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问题而达成的调解协议。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事调解合同是具有一般民事合同性质的和解合同,对其效力的确认应当以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生态环境损害获得及时救济,我国立法界渐次设计制定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等制度。但现有制度之间协调性不够,其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权冲突尤为突出。本文结合立法和司法实践,厘清两诉之间的关系。首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作为一项救济制度,在厘清其法理的基础上,然后比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得出两诉制度之间的诉权冲突原由,最后总结两诉之间衔接顺畅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羽 《现代商业》2007,(33):286-287
目前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事调解制度是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有效途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事调解合同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持下,就解决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问题而达成的调解协议.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事调解合同是具有一般民事合同性质的和解合同,对其效力的确认应当以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郑春燕 《消费导刊》2011,(9):151-152
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其抽象人格是以人格标识要素显现的。人格权人将其人格要素标识进行商业利用或通过合同允许他人进行商业利用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是人格权的商品化亦是人格标识的商业化的主要途径,人格权人对其人格标识所享有的进行商业利用的权利即为人格标识的商品化权!本文分析了我国关于人格标识商品化权保护的认识、发展,指出我国人格标识商品化权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显著增加,损害赔偿制度成为其运作的重要组成。尽管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等陆续出台,但该制度在我国依旧处于初建阶段,审判实践中的不适应、不协调日益显现,阻碍这一新诉讼类型的构建。因此,从我国当前该项制度构造的损害赔偿原告资格、责任主体、损害赔偿范围、损害评估体系四个层面出发,结合实践情形进行制度运作中经验及问题分析,为完善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损害赔偿制度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2.
詹翊 《消费导刊》2009,(11):145-145
本文首先介绍了法人有限责任制度的真实内涵,明确指出法人有限责任是股东的有限责任的外在表现。其次,我国法人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一个能独立承担责任的民事主体,必须拥有财产所有权,即法人财产权。第三,笔者认为股东绝对承担有限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及在我国新公司法中引入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在个案中限制股东的行为,从而使我国的这一制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论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学术界对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持否定态度,本文对否定说的主要理由进行反思后提出:人格不会商品化;不能由惩罚性赔偿替代;精神损害发生可预见;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并在对其他国家(地区)立法、学说及相关判例的考察中,论证了违约责任中应有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4.
胡婷 《商》2014,(5):168-168
我国反垄断法及其司法解释都规定了因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要承损害赔偿责任。此处的损害赔偿责任在于填补损失,但在实际中因垄断而造成的损害与普通的民事损害有很大不同,仅规定普通民事损害赔偿责任难以达到反垄断立法的特殊需求和立法目的。本文总结国内外立法,以论述将惩罚性赔偿引入我国反垄断法的必要性及其立法选择。  相似文献   

15.
袁爱玲 《商业研究》2002,(13):132-133
产品缺陷是《产品质量法》中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其实质是产品缺乏合理的安全性。其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为民事侵权责任,以对产品之外的人身或财产有损害为构成要件。承担责任的方式为民事赔偿,主体是生产者,销售者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二者在判断标准、承担责任的性质、方式、构成要件及责任主体、索赔途径等方面均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定统一的法律,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基本上是散见于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中。《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成为我国正式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传统的民事法律中,对侵权损害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予以了先关规定,而由违约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能否得到民事法律的保护却仍然存在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种新型合同的出现使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屡见不鲜,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在实践中有非常迫切的需要。该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定义,对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现状进行分析,引出了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也对建立完善该制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袁爱玲 《商业研究》2002,(7):132-133
产品缺陷是《产品质量法》中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其实质是产品缺乏合理的安全性。其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的民事侵权责任,以对产品之外的人身或财产有损害为构成要件。承担责任的方式为民事赔偿,主体是生产,销售只有在有过错 的情况下承担责任。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二在判断标准、承担责任的性质、方式、构成及责任主体、索赔途径等方面的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随着《民法通则》的公布实施而建立的一项新的民事法律制度,在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民法通则》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在实践中使得各个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行政法规以及司法解释难以和谐统一,文章拟在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体系、适用范围、适用程序等基本问题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立法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商》2016,(1):227-228
房屋租赁合同是最常见的民事合同之一,由于转租现象频繁,在一栋不动产上可能存在数个租赁关系。近年来,"群租"现象频发。于此,租赁物致承租人损害时,租赁合同的效力认定将直接影响到承租人的请求权行使。同时,不动产致他人损害亦属常见,责任承担主体范围和各主体之间的责任形态认定是第三人损害救济的关键。另外,于第三人致害租赁物时,出租人和承租人何者依何种请求权基础得向第三人请求损害赔偿也颇有争议。本文力图就这三个问题做一分析和梳理并提出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