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以1999年至2004年IPO的84家金字塔结构的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金字塔型控股结构对民营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后长期市场表现的影响,并试图从不同角度阐述长期市场表现变化的原因。作者发现,从短期来看,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越复杂,民营企业IPO抑价程度越大。从长期来看,金字塔结构越复杂的发行公司越倾向于用后续的关联交易,尤其是通过非经营性的关联交易从上市公司中收回现金,来补偿民营企业家在IPO抑价中损失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盂超 《经济视角》2011,(12):55-56,98
本研究针对中国A股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的短期折价现象和长期表现进行考察。在用数据表明IPO折价现象确实存在后,我们发现影响IPO折价的显著因素有签署招股书、正式发行日期之间的差值(正相关关系)和发行的股票交易所所在地。长期来看,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销售增长表现不及同行业其它公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3.
李科  林雅嘉  祁宝 《当代财经》2023,(10):58-71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发行制度和交易制度的变革如何影响IPO股票定价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DID模型,探寻投资者情绪对IPO股票定价的影响发现,相对于核准制主板市场,投资者参与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打新”的热情上升,投资者情绪加剧了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抑价。同时,相对于主板市场,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表现出更高的信息含量,这说明,注册制改革后,IPO抑价的变化不能由信息不对称解释。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投资者情绪推升股票短期估值的情况下,注册制创业板IPO股票表现出更显著的长期反转。分析师关注度高、乐观程度高、意见分歧大的股票,IPO抑价受注册制的影响更大。投资者结构更理性的科创板股票没有表现出更高的投资者情绪和IPO抑价,说明投资者情绪影响了创业板IPO定价。上述结论意味着,在注册制改革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不仅需要了解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披露情况,还需要密切关注股票投资者情绪变化,促进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创业板自开板以来表现出较高的抑价率,其影响因素颇多。以2009年10月23日至2011年12月31日之间发行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公司内在价值、投资者情绪两方面因素对创业板IPO抑价有着显著影响,公司治理也对创业板IPO抑价有显著影响,但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对IPO抑价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张帆 《经济视角》2008,(12):62-64
一、对于美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有关IPO股票长期表现的研究记录.就会发现Stoll and Curley(1970)对205家小规模公司的IPO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过:“从长期来看.投资者对于小规模的公司的投资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收益……”。Ibbotson(1975)对1960。1969年发行的IPO股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IPO股票自上市当日起至之后的一年内.市场表现是优于评价基准的,然而在接下来的3年中.它们的市场表现却低于评价基准。  相似文献   

6.
一、对于美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有关IPO股票长期表现的研究记录.就会发现Stoll and Curley(1970)对205家小规模公司的IPO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过:“从长期来看.投资者对于小规模的公司的投资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收益……”。Ibbotson(1975)对1960。1969年发行的IPO股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IPO股票自上市当日起至之后的一年内.市场表现是优于评价基准的,然而在接下来的3年中.它们的市场表现却低于评价基准。  相似文献   

7.
IPO短期抑价之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们广为关注和研究,对此的文献也是层出不穷。这些文献大多是基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而展开的,以不同关系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主线,对IPO短期抑价国外文献研究进行了比对和评述。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行业,推动资本市场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分析风险投资机构的历史数据,引入异质性风险投资概念,研究了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上市前异质性风险投资、联合持股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Heckman两步法处理风险投资机构入驻内生性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1)长期风险投资能够发挥认证监督作用,其持股能降低IPO抑价;(2)短期风险投资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更多表现为逐名动机,其持股与IPO抑价呈现"U"型关系;(3)异质性风险投资的联合持股均会显著降低IPO抑价,且机构数量越多,IPO抑价程度越低。文章提出应大力发展我国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行业,鼓励风险投资进行长期投资;遏制短期风险投资的投机行为,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声誉市场;鼓励联合持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丹 《经济问题》2012,(3):33-38
在阐述行业收益差异基础上分析影响航运股权融资因素,针对航运企业IPO的不同表现特征选取了1984~2007年间,在主板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股票的143家全球航运企业,通过计算超常持有期收益率(BHAR)和累计超常收益率(CAR),分析其短期与长期价格表现。认为航运企业首次公开发行抑价与公司年龄、上市所在交易所的声誉和发行期间市场行情正相关,与承销商声誉负相关;从长期来看,航运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五个月后表现欠佳。希望通过研究某些体制因素如何影响航运企业IPO抑价,以期对船舶融资选择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2016,(10):112-125
本文以公司创新能力作为研究视角,基于2003—2012年的中国A股市场数据,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在IPO时点的创新能力对公司上市之后市场表现的影响,进而印证了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较好的IPO市场表现是受内在创新能力所驱动。研究发现:(1)首先,在IPO之前风险投资会帮助公司提高创新能力;(2)同样接受了风险投资,在IPO之前拥有专利的公司相对于那些缺乏创新能力的公司,IPO的抑价率更低,长期回报率更高;(3)缺乏创新能力的公司与没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相比,在市场表现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创新能力对风险投资支持的IPO公司的市场表现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创新能力的建立才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获得更好的IPO市场表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孙君敏  邓斌 《经济问题探索》2007,(3):170-174,181
热销市场问题已被各国的实证检验所证实,成为IPO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以往的研究关注于IPO新股发行的短期抑价和长期弱势,较少涉及热销市场.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选取1990年1月-2004年8月的几乎所有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数据,分别进行单月期和半年期实证研究,检验了我国股票发行市场IPO热销市场现象的存在性.结果表明股票IPO热销市场现象在我国股市并不显著,最后分析了导致该结果的我国股市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2009年10月30日至2010年2月26日,新上市股票共5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计算其短期超额报酬率。经实证分析检验后得知,创业板IPO股票存在上市首日正超额报酬率,且平均超额报酬率达65.657%。上市次日起超额报酬率呈现负报酬率,显示首日股价过度反应。中签率与短期超额报酬率呈现负相关,当中签率愈低时,超额报酬率愈高;当月发行上市公司家数与短期超额报酬率呈现正相关,当月上市家数愈多情况下,能吸引投资人参与认股,并能影响短期超额报酬率,其结果与实际市场交易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3.
企业技术创新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业竞争以及发展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企业技术创新衡量方法研究在IPO后绩效表现方面存在不足。研究发现,企业IPO决策过程中IPO时机与特征可以反映其技术创新动机,进而可基于技术创新角度对企业IPO后绩效表现作出合理解释。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技术创新企业与非技术创新企业在IPO后长期绩效表现的异同点。结果表明:①技术创新动机与企业IPO后财务绩效正相关,技术创新强的企业在后市仍能保持良好业绩;②技术创新企业的长期市场表现看涨,而非技术创新企业则呈现波动;③技术创新企业存活质量明显高于非技术创新企业。  相似文献   

14.
承销商与重返IPO表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勇  陈然  魏旭 《经济研究》2020,55(1):164-180
本文以被发审委拒绝后重新申请上市(IPO)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2004—2017年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据,考察重返IPO的市场表现。理论研究表明,重返IPO可以通过更换声誉更高的承销商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公司成功IPO,降低IPO抑价率,提升公司上市后股价的长期表现。实证研究显示,与首次申请IPO公司相比,重返IPO公司的抑价率、超募比例、首日换手率及投资者意见分歧程度更低,长期股票回报率更高,表明重返IPO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所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更换声誉更高的承销商是重返IPO公司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与理论研究相符。此外,在核准制下首次IPO时因实质审核类问题被否决的公司,倾向于借助有政治关联的承销商来成功重返IPO,但并没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这折射出推行注册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技术经济》2015,(8):107-115
构建了一个两期承销商收益模型,用相对行业市盈率反映市场条件,研究了不同声誉的承销商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IPO定价机制。以2005—2012年中国A股市场的IPO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声誉承销商为提高声誉对当期承销的IPO进行保守定价,低声誉承销商以最大化当期承销收入为目标对IPO进行激进定价。这种定价机制导致:相对于低声誉承销商,高声誉承销商承销的IPO有更高的首日收益和更好的长期市场表现;在高估值市场条件下,高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首日收益与市场条件显著正相关,而IPO的长期市场表现与之显著负相关;在低估值市场条件下,低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首日收益与市场条件显著正相关,高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长期市场表现与之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IPO市场存在承销商托市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修正后的Ruud(1993)收益率分布检验法对中国A股市场上IPO股票上市后短期收益率分布进行了检验.考虑抑价极大值会使样本收益率分布明显右偏,本文运用剔除抑价极大值后的样本对不同定价机制下的IPO后市短期收益率分布进行了正态性检验.我们发现,IPO股票上市后的短期收益率分布不能拒绝正态分布的零假设.这说明中国IPO市场不存在明显的承销商托市,目前高抑价的原因不能用承销商托市行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7.
刘纪鹏  黄习文 《经济》2013,(7):110-111
史上最严格的IPO大核查,打击了IPO"堰塞湖"以及财务造假、业绩"变脸",一直是困扰中国股市的尴尬难题。通过重拳威慑,吓退一批业绩不真实、滥竽充数的IPO在审企业,整顿新股发行包装粉饰和财务造假之风,缓解高悬于顶的IPO"堰塞湖"。此次财务核查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那么核查背后深层次的意义是什么呢?IPO财务核查效力几何?首先,IPO"堰塞湖"得到缓解。自2012年10月浙江世宝完成发行申购后,新股发行已事实上暂停,但拟上市公司的IPO  相似文献   

18.
IPO市场上存在着发行公司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即IPO浪潮现象,而在IPO浪潮中上市公司质量的波动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IPO公司的质量是IPO浪潮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从IPO公司业绩的长期表现方面来看,包括了盈余质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承销商声誉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等三方面。从IPO公司股价的长期表现方面来看,则包括了IPO公司初期报酬与股价长期表现的关系、IPO公司股价长期弱势现象、公司股价的长期表现衡量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9年10月30日至2012年3月8日(解禁政策变动日)间上市的291家创业板公司IPO前后的面板数据及IPO时的截面数据,针对PE/VC背景创业板公司与NON-PE/VC背景创业板公司IPO抑价情况是否有显著差异与各种创业投资特征对PE/VC背景创业板公司IPO抑价的影响两个核心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投支持上市公司并没有聘用更好的中介机构,有无创投支持及主创投资质(类型)与抑价率并没有显著关系,创投实力、持股比例、创投派驻董监事人数等的增加均不能降低抑价率,创投支持公司聘用的保荐商实力也低于未支持公司。外资创投的进入会明显提升抑价率,而创投持股家数的增多会降低抑价率。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不对称与IPO筹资成本——来自中国一级市场的经验数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投资者与IPO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公司的IPO筹资成本。本文利用中国2001年3月15日至2003年12月31日新发行A股并上市的175家公司为研究样本,证明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与IPO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分别与公司IPO筹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总成本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司IPO前越不透明,越将承担更高的筹资成本。IPO前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加主动披露,有利于降低公司的IPO筹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