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拍卖是一种有效率的定价机制,是国债发行的主要方式。本文从拍卖理论出发,介绍了国债发行中的三种拍卖方式,并结合我国近十年来记账式国债的发行数据,比较分析了上述三种拍卖方式的特点和在我国国债发行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比较典型的几个国家的国债拍卖方式、特点及对国债拍卖的实证研究。国债拍卖作为国债发行最重要的方式,与其他发行方式相结合,构成了国债的价格形成机制。各国的国债市场和经济体系不同,相关的发行方式各有特点,拍卖基本都采用单一价格拍卖、多价格拍卖两种形式,西班牙采用了独特的混合拍卖形式,中国国债拍卖目前也采用类似的拍卖方式。关于哪种拍卖方式更优的问题,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不同品种和在不同的市场体系下有着不同的结论,多数研究支持单一价格拍卖相对于多价格拍卖占有优势,一部分研究的结论是两种拍卖方式的区别不显著,西班牙对单一价格和混合价格拍卖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混合价格的拍卖利润更高。  相似文献   

3.
国债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债价格成为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关注的关键变量。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重要的进展,将西方成熟的国债定价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国债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分析了均衡模型和无套利模型、单因子模型和多因子模型的特征,并利用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回归得到几个随机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用这些期限结构模型给我国国债定价。根据国债定价结果,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可转债定价理论在国外发展了近半个世纪。并且形成了基于公司价值和股票价格的两种定价模型体系。我国可转债的发展历史较短,业界对其定价理论仍然比较陌生,因此了解国外可转债定价的发展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而结合我国可转债的特点找到适合中国市场的定价模型。本文主要是对中国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格和市场价格存在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析政府在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中的角色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作为高效的清洁能源,成为世界改善环境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大力发展天然气能源将作为我国改变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市场经济决定了能源价格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市场化定价,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问题是关键.天然气定价应由原来的政府指导价格管理模式逐步转变,最终达到开放天然气价格,由政府管制转为市场化定价.文章从我国天然气价格的现状和发展出发,分析在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中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及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史斌 《环球财经》2003,(8):70-71
美国国债存在的泡沫将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破灭,各国至今也没有找到好的办法来应对,而作为美国国债第二大“股东”的中国又怎能独善其身、安然无恙呢?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债发行从1996年开始引用拍卖方式至今,经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正向市场化稳步过渡.但国债拍卖机制还很不完善,存在亟待改善的问题.因此,研究拍卖方式在其国债发行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线拍卖交易方式已扩展到众多行业中,因此对成交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从拍卖规则、拍卖品信息、卖家声誉和竞买者策略四个方面对成交价格的影响做了综述,最后提出了未来该项研究应该注重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双边拍卖”的会展业资源价格整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制约了中国会展业的能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上的资源浪费与配置失当。本文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会展业资源整合的基础性作用,以贝叶斯均衡(Bayesian Equilibrium)下的"双边拍卖模型(Double Auction Model)"为核心进行博弈分析,论证在不完全信息下"拍卖定价"的有效性,继而进行会展业资源价格整合机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品油作为我国的基础性能源成品,其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实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始终坚持以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作为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当前我国成品油价格由政府定价逐渐转向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相接轨,但价格机制仍然存在诸多弊端,导致其经常大幅波动,以至于成为CPI波动的导火线和驱动器。文章针对该机制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来进一步完善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推动我国CPI的稳定运行,维护成品油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