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市场经济地位”是西方国家法律中的特定概念。如今,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适用于我国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媒体应各负其责,要让国际社会明白,我国在“入世”谈判中的权利让与并不等于事实承认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法律在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的作用和调整范围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法律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工具.因此所谓"法治",其基本涵义之一即是"法律主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法律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吴昊 《魅力中国》2011,(14):334-335,312
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法律思想的核心为“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媒为本位,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补充,其核心在于“中学为体”。“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对我国的法律近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丽伟 《理论观察》2005,(4):169-170
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社会也一定存在和谐。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平等,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庭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我国在“两会”上第一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  相似文献   

5.
韩世强 《宁波经济》2004,(11):36-38
市场经济实践中频繁出现的法律不及、道德无力的“无政府”秩序混乱现象,事实上已经给传统的法律与道德社会调控角色及其机制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法社会学的视角,本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与法律合理性角色及其构建予以一定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加藤一郎的“利益衡量论”不符合我们的法治立场的要求,而且这一理论要面临着高昂信息费用的责难,更重要的是,他不能提供一个利益衡量的确切标准。法官在面对案件的时候首先应当坚持法治立场,根据法律进行法律思维。如果我们根据法律进行思维得出来的结论加剧了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紧张关系,那么我们才需要进行认真的利益衡量。而指导我们进行利益衡量的应当是法律经济学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公共行政中的形式合理性与形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崇辉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4):155-158
文章提出建立在形式合理性基础之上的官僚制是西方公共行政的主要模式.形式合理性有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险.在过渡社会,表现的更为明显.必须促成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的融合,寻求行政的道德制约.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生活中当面对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被分离时,具有能动性的法官应如何选择和面对是摆在每个法官面前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法律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的分析解释了法官在案件审理中为何应具有适度的中庸精神。  相似文献   

9.
非法集资之所以非法一是由于利率超过了法律规定标准,二是由于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纳入监管框架范围。从近年来国内非法集资案教训中分析,我们认为非法集资实质是一种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的社会信用形式,是"合法"金融的有益补充,集资本身形式并无过错,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之所以"非法"一方面是由于"法律规范"本身与市场规律冲突,另一方面融资管理尚存漏洞。除了集资主体主观存在欺诈等原因,集资成为影响国家金融政策及社会稳定等因素,是因为"法律规范"本身存在着与实际不符点。因此,通过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将集资行为尽可能合法化,减少集资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诉讼相关法律并未对庭前公诉及辩护方规定了证据开示的义务,造成开庭举证时双方搞“突然袭击”,纠缠于辩护技巧之争而影响了庭审的效率和质量。为此,文章探寻西方庭前准备程序中的证据开示的起源及内在合理性,并针对当前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的不合理性提出司法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工具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工具主义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不具有任何目的和价值意义;法律不过是阶级、国家政策、以及发展经济和维护道德的工具而已.法律工具主义强化了人治的理论基础,无法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同依法治国的目标背道而驰.要树立法治精神,必须克服法律工具主义,加强立法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法律宣传.  相似文献   

12.
关于资本主义崩溃的争论,最早见于第二国际时期伯恩斯坦与考茨基、卢森堡等人的争论。“崩溃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不再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导致资本主义终结的根本原因是内在的经济矛盾,而不是革命力量的全盘干预。因此,“崩溃论”不同于“危机论”、“商业周期论”和“社会革命论”。“崩溃论”是指资本主义秩序最终的、不可逆转的终结;危机是指由于经济政策失误引起的一种起“通导”  相似文献   

13.
西方启蒙运动诞生了许多思想家,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解释了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主要观点。分别解读社会契约的形成、公意、主权者含义、法律和政府的实质、以及政府执行公意的合理性等部分,论述了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并从民本、民主与强力的关系、公意与政府责任和政府构建形式方面进行思考,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然要通过实践去积累经验,但也可以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做法。这是由于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表现为二都是:以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形式;赖以运行的是同一内在基本经济法则-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结合;为各自国家的最高利益服务。最后指出,“相似”是指社会经济运行形式,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二都是为各自国家最高利益服务”,还说明它们在本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管婧 《魅力中国》2014,(26):227-227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一)“物化”概念产生的具体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虽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但是也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卢卡奇先于马克思提出了他关于“物化”现象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他认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具有的“拜物教”(商品结构中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或者说是使得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的本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使得物化现象不断加剧。对于商品结构,卢卡奇指出“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灵魂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在走出传统法律教育框架的进程中,其任何一个时期的任何形式和规模上的法律教育改革,不仅是以西方法律教育为张本来规范设计和实际操作的,而且寄寓着民主化的深刻内涵。中国近代移植西方法律教育尽管有其明显的前瞻性和现实合理性,却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中国近代法律教育发展的历史作为时代的信号,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把法律教育视为实现政治改造的急切工具,只能是一种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葛兰西从东西方社会结构对比入手,分析总结意大利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西方革命论。“市民社会”和“文化领导权”是形成该理论的核心范畴。葛兰西的西方革命观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著作,全书以人作为人的最终价值为批判理念,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技的高度发达,当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压制了社会的对立面,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为安于现状和丧失否定精神的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全面、深刻地把握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有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银资本》、《大分流》中译本出版以后,引起了我国史学界广泛的注意和讨论。本文作者在阅读这些著作和参加几次讨论会后,对“欧洲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以及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本文认为弗兰克对“欧洲中心论”的批评是切中肯綮的。但“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学者中的影响是复杂的,应当具体分析。至于他把马克思的学说也指为“欧洲中心论”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本文还认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与弗兰克的“中国中心论”不同,前者只是一种观察和研究中国历史的视角取向,而后者则认为:“直到19世纪之前‘中央之国’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某种中心”,这种观点如同天方夜谭。最后,本文认为弗兰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井艳荣  刘磊 《特区经济》2004,(9):159-160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当时他称其为“知识工作者”。他认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根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或劳动力,取而代之的将是“知识”,所谓“知识工作者”就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