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与欧盟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就业对策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过程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人口就业结构的转型。日本为减轻受煤炭产业衰退影响最大地区的就业压力,采取了软着陆的循序渐进的产业调整政策。根据各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采取积极发展替代产业的产业更新模式,并把老工业区资源型城市划入衰退产业区范畴,是欧盟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我国东北地区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借鉴日本和欧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促进就业的有益经验,解决好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系统创新战略及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现状分析,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系统创新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并从政府决策调控力、产业布局及增长机制、社会稳定、资源市场体系、环境管理、政策引导力、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体系建立、产业链接九个角度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实现产业和城市的双重转型。产业转型的实质是企业自生能力的培育和提高,而城市转型才是经济转型的关键。只有率先开展城市转型,以城市转型带动产业转型。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本文针对黑龙江东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实难题.提出了黑龙江省东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四大策略,即以城市转型为先导、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保障、以企业自主竞争为依托和以构建产业簇群为章点.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是国内外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山东省拥有较多的资源型城市,部分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衰竭期,资源依赖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主要经验是:产业链延伸、新型产业植入和新主导产业扶持。产业转型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强度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触目惊心;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且存在结构性短缺。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是:创新发展观念,强化竞争优势思想;严格控制超能力过度开采,减缓产业转型的压力;拉长资源型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替代产业;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并举,改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产业转型的人才优势;发挥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完善产业转移援助政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资源城市转型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技术创新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内在机理和制约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技术创新因素,提出了技术创新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点和难点,事关东北振兴的成败,研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在分析黑龙江省重要资源型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及主要资源型产业发展情况、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和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中出现的问题后,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国春  王爽 《发展》2012,(10):82-82
本文在阐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两个基本规律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成功模式,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四大原则,进而构建了资源型城市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ATCLS模型”。  相似文献   

8.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煤炭行业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资源桔竭型煤炭矿区不断增多,为了实现衰老煤炭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一些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进行了经济转型。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现状,从产业转型、体制转型以及创新管理制度方面分析了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内容,并提出一些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策略,以期为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的经济转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祁泉淞 《特区经济》2010,(8):238-239
本文以"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主要资源的城市在于对资源产业高度依赖带来的发展瓶颈,通过对比资源型城市转型界定,研究并提出了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界定,引入对比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总结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瞳 《北方经济》2014,(7):46-47
正随着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矛盾、产品附加值过低与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产品种类单一和地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污染、高排放和资源富集地区的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如果不进行转型,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还会对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破坏。一、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宏观背景(一)资源型产业转型是世界性趋势  相似文献   

11.
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思路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开采相伴而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在资源枯竭之前不能完成城市转型,必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对美、加、澳、日、欧等国产业成功转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可供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机制中,技术的创新是其核心,而技术、市场、政府、利润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其中,技术、市场、政府是外部驱动因素,利润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是内部驱动因素。由此可得到这样一条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驱动机制,即:内部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技术创新→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归根结底是由技术创新的内外部五种驱动因素驱动的,下面来分析这五种驱动因素是如何驱动内蒙古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对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启示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轶 《特区经济》2009,(7):218-219
产业集群对环境资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障碍。如何利用循环经济推进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转型是解决当前经济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利用循环经济促进集群转型提出了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需要推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辽宁省盘锦市是东北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及时把握转型时机,明确城市定位,科学选择产业转型模式,处理好原有产业与新接续、替代产业之间的关系,善于借助外力帮助产业转型,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主动性,尤其是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改变了单一资源产业结构的现状,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开采,面临着转型的压力.枣庄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紧要关头.近几年,枣庄凭借自然、交通等优势,正以煤化工产业和旅游业为主进行转型,如今,这两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枣庄的发展.由于煤化工产业的仍旧依靠煤炭及水资源,并且不能促进就业,枣庄经济转型的重心最终将转移到旅游业.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本刊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供广大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冶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取得一系列成果,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大冶市在解决下岗失业与就业问题上,积累了相关经验,取得了新进展。研究大冶产业转型中的问题与政策,对于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实施民生战略,实现社会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世界性难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及跨越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这类城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并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根据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特点,本文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对进一步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构筑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着支柱产业单一,竞争能力不强的突出矛盾。在产业转型的推动下,循环经济成为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原则、优势,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并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资源型城市较多。如何使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并获得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人力资本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培育推进产业升级的人才基础;完善人力资本制度建设,发展新兴替代产业;创新人力资本思维和技术,维护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推进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