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一、我国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必要性第一,建立和发展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的需要。完整的金融市场应当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二者功能上互补。金融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较高级形式,是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我国金融国际化的需要。金融期货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发展金融期货市场,是我国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按照国际惯例发展金融业的需要。第三,转移金融风险和进行金融投机的需要。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等金融风险会不断加大,投资者迫切需要防范金融风险的  相似文献   

2.
金融自由化给全球金融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利益,怎样在风险和利益的取舍上发展中国的金融业是我国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实金融世界变化速度非常之快,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会与过去完全不同,新的金融结构在我国正蓄势待发,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让中国的金融改革走得更快一些,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十分现实的近期目标,但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工作中探讨.  相似文献   

3.
混业经营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针对当前的发展现状,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的内部对接;逐步开放混业经营,设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利用并购重组扩大公司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务在我国迅猛发展,由于门槛较低且操作便捷,参与互联网金融的人群规模不断增大,有力冲击着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但互联网金融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给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者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互联网金融自身为立足点,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的主流。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服从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六项基本原则和金融服务协议。混业经营必将波及我国的金融市场。为了分散风险、增强竞争力、提高市场效率,金融控股公司成为我国金融业走向综合经营的现实选择。本文首先描述了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在分析其存在的几大风险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股份制改造使国有商业银行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历史性变革,也使中国金融业面临全新和富有挑战的发展局面.分析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探寻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就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根据国际国内金融业的发展经验及理论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几点思考,包括金融创新环境、金融创新人才意识、金融创新国际化道路、衍生金融市场进入、金融创新理念、经营管理模式及风险动态监控和评估等.  相似文献   

7.
在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浪潮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这有助于我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但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又为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风险,在加剧与中资银行竞争的同时,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体制提出严峻考验。如何对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控制风险又不至于窒息市场,促进本国银行业的发展又不丧失主动权.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戍为我们监管外资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混业经营是加快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是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降低风险的需要,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更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实行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的金融业又不能直接实行完全的混业经营,而有必要采取分三步走的方式,从各业态合作到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再到金融银行,从而最终实施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金融制度创新是金融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面对金融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如何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刻不容缓。本对此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发展还比较缓慢.但是,在整个国际金融的趋势下,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直接促进了货币、外汇和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和金融中介机构和监管体系的一体化.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优势,也有劣势,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更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非市场化的现象,主要是金融抑制现象。所以要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使金融市场能更好地从金融抑制状态向金融深化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金融业将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的竞争.西方国家的金融业已由过去的分业经营演变为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在国内外的金融市场上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因此,我国金融业应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探索向混业经营的转变.而笔者认为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现在全球的金融业向着全能、综合的方向发展,这些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大都采用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得以发展,而金融控股公司能否获得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其运作优势,而更多地取决于能否充分认识其风险,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如果失去了这个基石和前提,金融控股公司快速发展反而会成为引发金融市场灾难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金融结构存在着失衡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制度要求,调整我国的金融结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推进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增强金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与中国的金融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入WTO,既给我国金融业带来机遇,但也带来了强烈的外部金融冲击。现行的经济、金融结构问题将威胁到加入WTO之后,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由分业管理走向混业经营,完善信息披露并加强有效监管将有助于保障金融高度开放之后的国内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是双性的。从积极性影响看 ,金融创新不仅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 ,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 ,使金融业的发展空间日趋扩大 ,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能力增强 ,而且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活力 ,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 ,促进了金融市场自由化 ,还促进了金融混业经营 ,优化了融资制度结构 ,推动了区域货币一体化 ,使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得以提高 ,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从消极影响看 ,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 :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营运效应 ,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增加了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但从整体看 ,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它的消极影响 ,应当积极地推进金融创新 ,但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7.
金融混业经营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确立以来,我国内地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分业经营模式有效制止了当时金融领域的混乱状态.促进了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以及保险市场的专业化发展。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的大规模进入等,分业经营体制对我国内地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逐步显现。因此.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浅析金融全球化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分析新世纪金融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利与弊,结合我国即将加入WTO必然开放金融市场的实际,浅析我国金融业该如何发展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是双性的,从积极性影响看,金融创新不仅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使金融业的发展空间日趋扩大,金融机构规辟风险的能力增强,而且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活力。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促进了金融市场自由化,还促进了金融混业经营,优化了融资制度结构,推动了区域货币一体化,使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得以提高,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从消极影响看,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营运效应,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增加了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但从整体看,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它的消极影响,应当积极地推进金融创新,但要加强有效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融品牌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大量事实和实践表明,金融品牌已成为现代金融企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产,对于金融企业占有客户资源、扩大市场份额、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金融品牌建设起步较晚,水平较低,现在能与国际知名金融品牌竞争的金融品牌极少.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终结和国内金融业市场化、企业化、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并且已经由价格竞争、服务竞争、人才竞争转变为以金融品牌为核心的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如何加强金融品牌建设,已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