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不久前,在新一届政府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保证手段之间关系的阐述,表明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思路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次座谈会上,李总理指出,宏观政策更要着眼"升级",出台的每一项政策,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为长远发展"垫底子",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  相似文献   

2.
调控经济要避免"急刹车",应该尽量采取"点刹车",使经济平稳回落到预期增长速度。但这种"点刹车"措施奏效的前提条件是"正常天气"。当外部天气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比如冰天雪地,仍采取"点刹车",则即使是很慢的速度,也有可能造成车身偏转,驶离原来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转型与驱动",可以说是非常切合当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的经济态势。今年半年已过,可以形成如下三点共识:第一,世界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首先表现在世界经济最重要的主体美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一个词"微增长",在总统大选之年表明美国经济未来走势十分险峻。欧洲联盟尤其是欧元区国家已经进入较为深度的经济衰退。这一点全球主流经济学家是有共识的。而日本持续11年的经济低迷,世界经济由此可见"严峻"一词形容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为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规避五大风险:一是规避"金融陷阱",金融改革应慎之又慎;二是规避"美元陷阱",确保国民经济安全;三是规避"人口老龄化陷阱",缓解"未富先老"的经济压力;四是规避"捧杀陷阱",韬光养晦;五是规避"民主政治陷阱",确保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5.
2004地理中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珠江三角洲,面积50,000平方公里,足足有50个香港大,但如果按照用时间来描述空间的说法,它的地理概念是"3小时经济圈。" 因为地理,所以经济。但也因为经济,所以地理。关注经济地理,关注区域经济,将变得愈发重要。 区域经济与民营经济也愈发相关。"几个人在荒地上立上几根桩",是在珠三角曾经演绎的创业故事,如今,许多荒地都已经变成了现代化厂房。没有"政府投资"的空子可钻,因此,"在市场中归位"成为各种成分复杂的企业生存发展的惟一出路。民营企业最早感受资源市场配置的"无奈",但也最终受益于此。这无疑将为东北经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04地理中国》并非一个独立的宏观话题。《中国工商》推出这组报道的目的恰恰在于它的实用性--希望6大区域经济报告能令企业家们的投资视野更为开阔,因为"眼光即资本"。  相似文献   

6.
2001年"博士咖啡"在《财经界》第7期的报告中在全国也许是最早地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在世界经济的寒流中"逆风飞扬".其后,"一枝独秀"和"逆风飞扬"都成为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的流行一时的时尚话语.  相似文献   

7.
<正>一、与世界经济互惠共荣的"强国福民"探索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虽然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和前景依然看好,有望克服拉美一些国家所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在不远的将来做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并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实现"强国福民",即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经验,经济中心的转移必然带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品牌》2021,(4):28-31
中国品牌已经翻开新的一页,乘势而上再出发,开启品牌新征程,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从made in China走向global brand。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品牌从抗疫尖兵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帮助农产品营销、扶持中小品牌、研发新产品、老字号向互联网转型……凸显出中国品牌韧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无刺激     
低通胀也是一种社会安全网。有没有想过中国政府不再做任何经济刺激?很多人不相信,因为地产商正在不断拍出新地王。5月份广州拍出3个"地王",上海则拍出了8个"地王",大家都会假设,地产商观察政策动向比其他人都灵敏,地产商赌对了很多年了,他们敢拍出地王,中国政府怎么会让经济下滑?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近日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三大显著特点:一是"怕冷"不"怕热",即经济热一点没问题,但只要GDP一下降,经济一遇冷就很容易引发很多问题;二是"刹车"容易启动难,原因在于经济"刹车"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的  相似文献   

11.
2004年9月14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2004年贸易和发展报告>在京首发,比全球发布日期提前两天,贸发会议全球化和发展战略司负责人费拉斯贝克称,目前全球经济形势较前一年看好,已出现复苏并将持续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水平,中国的增长速度则更为明显.此间 IBM也对全球 CEO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已经来临,由于我国从 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第五次宏观调控,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既没有"急刹车 ",也没有"踩油门 ",时机掌握得好,力度也比较合适,因此, 2004年 GDP约降至 8.5%左右,从而实现"软着陆 ",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措施,正好和全球经济回暖碰到一块,种种迹象表明 :中国经济新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2.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发扬"工匠精神"。自此之后,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都在振兴实体经济中提出要发扬"工匠精神"。在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时期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发展期,"互联网+"到"工匠精神"的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发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职工,提高职工待遇及地位,是实现"中国品牌"享誉世界的重要前提。因此,可以利用现今社会上引起热议的"互联网+",联合"工匠精神",共同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反思"苏联模式"、借鉴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和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得到升华的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和富有成效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升华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重大领域的突破,"中国模式"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国模式"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告》2013,(3):43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一哄而起"舌尖"热尚需保持一份理性。著名文化旅游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博士就指出,"舌尖经济"更准确的说法是"味蕾经济",归根  相似文献   

15.
《商》2012,(10):8-8
欧洲的"沦陷"和美国的"不靠谱",让中国经济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中国官方下调201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至7.5%,令国际上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声浪四起。而在身处美国纽黑文市耶鲁大学的史蒂芬·罗奇眼中,"中国崩溃论"者的种种担忧,不过是杞人忧天。近日在接受上海证  相似文献   

16.
一段历史,其实同样包含着善和恶 的力量。经济人物评选,并不是为着花团锦簇、皆大欢喜的场面,不愿、不忍或者不敢去触动民众心中的痛;更不是为尊者为贵者讳,矫揉造作歌功颂德,沦为游戏。本刊评选"2004中国经济十大焦点人物",希望用这样一个群体来锚定2004年度的经济大事,希望由他们标志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评选的依据,力求做到"不流世俗"、"不争埶刑",仅据这些人事对中国经济变革推动的价值。本刊评选这些人物,也非关道德,实  相似文献   

17.
美国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深陷困境之中,"大难当头各自飞",各国政府通过刺激内需计划来保护本国市场,从而再拾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作为贸易大国,面对国际贸易"灾难",最重要的是认清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积极应对,"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以使我国经济在逆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荆林波 《财贸经济》2012,(12):11-12
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倍增",所谓两个倍增是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倍增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笔者认为,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经济转型阶段,在这个经济转型时期,必须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而第一个倍增——国内生产总值倍增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不是简单的字序调整,而是发展观的转变,是要让"快"服从"好",坚持"好"中求"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连续29年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成绩,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资源环境也亮起了红灯等等。有些专家学者以之为据,对今后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表示担忧。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也断言,中国经济增长不久将呈现回落之势。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物流业"是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重要体现,更可视为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