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加工贸易成为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中国加工贸易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着重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附加值贸易(TiVA)数据,借鉴全球价值链(GVC)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比较并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贸易地位及真实贸易利益。结论表明:中国已较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但在全球价值链所处地位较低,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呈"V"型趋势发展,这与出口中的国内间接附加值比重下降而外国附加值比重上升有关;制造业各行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地位明显,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处地位较高,逐渐向上游化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能力下降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提高,但呈下游化发展,且对国内价值增值贡献较小,所获贸易利益也较少。  相似文献   

3.
冯雷 《国际贸易》2002,(3):18-22
加工贸易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已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本质内涵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独特方式,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加工贸易顺差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国际贸易》2012,(2):30-34
一、中国加工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中国加工贸易从"三来一补"方式起步,近30多年来先后经历了承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承接机械及电气设备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移、承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等发展阶段,积淀形成了今天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作为一种"大进大出"型的贸易方式,在现行国际通行的贸易  相似文献   

5.
如今,加工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加工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霹益成为"世界工厂"大背景下,必须从实证的角度来思考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工贸易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基础。国际分工、产业内贸易、WTO和跨国公司推动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一半的加工贸易是我国现在最主要的贸易形式,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但由于我国是以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为比较优势加入国际分工,所以我国的加工贸易存在利润率小、贸易效益低、外部带动作用不足等缺陷,并已经出现"贫困化增长"的迹象和趋势。所以我国应防微杜渐,抓住当前全球化新技术跨越式转移的机遇,加快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使之更加健康、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潘安  王迎  戴岭 《商业研究》2020,(3):49-57
基于总贸易核算法和WIOD数据,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考察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利益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并通过垂直专业化结构讨论了贸易利益与分工地位存在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2014年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中的贸易利益占比和GVC分工地位均呈现出“V”型的变化趋势,中国主要处于GVC分工的下游环节,在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贸易利益分配地位;中国处于较低GVC分工地位的原因在于通过“加工贸易”模式参与GVC分工,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典型,导致中国的贸易获利能力相对较弱;俄罗斯和巴西的贸易获利能力有所加强,并处于相对较高的分工地位,印度的贸易获利能力和分工地位均有所下降。因此,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对中国在GVC分工体系下提升贸易获利能力和分工地位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为主体的全球化过程给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东北三省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并吸收外资以从事转口加工贸易的情况下,并没有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本文试图从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角度,通过U形价值链模型的分析,对东北地区在分工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东北地区引进外资政策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F-F指数计算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呈上升趋势。对指数进行分解可以看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虽然下降但仍处于主导地位;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上升,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加工贸易的低端,但在不断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对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显示,要素禀赋及其变化是引起产业内贸易变动的主要因素,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三个因素的影响很微弱,这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扩张的基础是比较优势且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低端。  相似文献   

11.
刍议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报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争端和冲突日益增多,许多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开始越来越多地采取贸易报复。目前,贸易报复已成为制约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而要减少各国之间的贸易报复,首先需要真正地认识贸易报复。  相似文献   

12.
Despite large potential economic gains,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 focusing on liberalisation of migration have not shared the high profi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egotiations and agreements. Migration and trade have been traditionally viewed rather separately 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many, and complex, interdependencies has been given remarkably little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to date. In this article, we focus on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agreements designed to enhance cross‐border trade and investment. Liberalis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and in the movement of people potentially offers much greater economic gains than liberalisation of remaining barriers to goods trade. However, progress within multilateral frameworks is fraught with difficulty.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s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 has yielded little real progress so far and negotiations within more flexible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frameworks are likely to be more successful in liberalising the movement of labour. We discuss a range of specific examples, focusing particularly on the interesting case of New Zealand. We find that trade agreements are increasingly including agreements on migration, though typically favouring temporary migration and involving numerically modest quotas. We conclude that migration regulatory frameworks are likely to be further and more strongly linked to trade and investment agreements in the future, particularly given changing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forces. The primary focus of migration policies may nonetheless remain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rade policies. While further migration liberalisation is likely to be through bilateral and regional agreements, it will be important to try to lock in the gains of such agreements, while simultaneously working to consolidating these in a way that will help to facilitate future multilateral agreement.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和劳工标准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提出国际贸易引入劳工标准或者劳工标准介入国际贸易已有很长的历史。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国家更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要求国际贸易同劳工标准挂钩,并在世贸组织的规则里写入以核心劳工标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条款”,设置“劳动壁垒”。显而易见,我国入世后面临着劳动标准国际化的挑战。本文在总结国际劳工标准的由来和发展的基础上,比较我国劳动标准同国际劳工标准的差别和原因,试就当今国际劳工领域和贸易领域里的这个热点问题,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在Krugman的国际金融乘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产品市场,建立了一个既包含国际贸易乘数效应又包含国际金融乘数效应的两国经济依存模型。在该模型中,各国的资产市场与产品市场通过财富效应和收入效应建立互动关系,两国的资产市场之间通过国际金融乘数效应建立互动关系,两国的产品市场之间通过国际贸易乘数效应建立互动关系。然后本文通过该模型分析了当本国资产市场上出现负向需求冲击时的后果。分析结果显示,本国资产市场上出现的负向需求冲击会直接导致本国资产价格下跌,而本国资产价格下跌一方面通过财富效应导致本国产出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国际金融乘数效应引发外国的资产价格下跌,本国产出下降又会通过国际贸易乘数效应导致外国产出下降。  相似文献   

15.
The cos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ve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tem in trade negotiations (under the heading ‘trade facilitation’) and element of trade theory, but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rade costs remain in their infanc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ost conceptually appropriate measure is the gap between cost‐insurance‐freight (cif) and free‐on‐board (fob) values of traded goods, but that this must be measured on a consistent volume of trade. Such data are only available for a few countries. We calculate cif–fob gap values for the three largest trading nations that report such data (Australia, Brazil and the USA). These values provide plausible estimates of ad valorem trade costs for the three importing countries and for all countries’ exports. The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trade costs have fallen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average trade costs now exceed the average tariff rate on imports into the USA and Australia. Country rankings by the cif–fob gap values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by commonly used proxies for trade costs, such as the indicators of time and cost in the World Bank’s Doing Business database, and analysis based on such proxies is likely to produce misleading results.  相似文献   

16.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不可动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为解释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其核心在于该理论独特的分析工具:超边际分析方法。采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引入交易效率和偏好,对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新的分析,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本文通过建立同时存在李嘉图外生比较技术差异和交易成本的新兴古典模型,探讨了交易效率和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从改变交易效率、偏好结构的角度出发,制定有利于本国的贸易政策,从而改善其外贸条件,进一步促进其国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描述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利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2002-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实证检验了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影响,但省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要大于国际贸易,而且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低技术行业的经济增长效应要大于高技术行业.  相似文献   

18.
张新福 《北方经贸》2001,(3):168-169
知识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知识跨国界的流动使得各国可以利用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贸易作为联系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方式,是知识在国际间流动的重要渠遣。从中间投入品进口、机器进口及其他输入;外国直接投资;通过出口学习,三个方面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实证分析成果总结出知识通过贸易在国际间流动及其及经济运行的关系,并对我国政策的制定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给贸易各方及世界整体带来巨大利益,然而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却是贸易保护,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折射出理论必然存在缺陷。本文认为这源于决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国家利益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缺位。通过研究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和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中对于国家利益的表述,并在分析基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贸易政策对于国家利益的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讨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及其调整方向,最后以比较利益论为例讨论了重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合同适用国际贸易惯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私法领域的国际贸易惯例与国际公法领域的国际惯例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与国际贸易合同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惯例的适用、修改抑或排除都离不开合同的规定。最新国际贸易惯例有发展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新趋向,允许甚至明确赋予合同当事人有选择、修改或排除适用惯例的权利。本文在探讨国际贸易惯例定义及其与合同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论证国际贸易惯例在合同中的实际适用及适用时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