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本文试通过介绍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体系的历史、特点和作用,总结提出了中国信用保证体系建设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包括:正确发挥政府指导和推动作用;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保证法律制度支持体系;完善担保、信用保险与损失补偿金补助制度;以及建立较为合理的政府与商业银行责任共有、风险共担的担保机制。 相似文献
2.
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机构。本文试通过对县域经济运行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快发展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4.
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通行做法。为此,应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其融通资金构筑一条黄金通道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成立的地市级信用担保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但是,由于信用担保行业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规范运作和管理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发展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结合河南某市的情况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7.
8.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三重缺陷 从政治经济学的层面来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三重缺陷,结构性缺陷是指政府的财政性担保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民间资本型的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所占份额很低。经营性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缺乏,即资金补偿 相似文献
9.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以杭州作为个案,详细分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企业规模的信贷决策支持:运用外部信用评级的一个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根据企业的风险度来确定对它的信贷规模,风险度以企业信用级别来表示,信用级别通过外部评级来确定。为此本文介绍了一个外部评级体系,利用一个地区的评级样本——59家中小企业,反映外部评级体系对中小企业风险度的独特揭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对中小企业的、基于信用级别的最高授信额度测算模型。 相似文献
12.
13.
许多有项目有盈利的企业由于难以融到必要的资金而不能最大规模地发挥其能力,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将在对当代微观经济学信贷配给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就信贷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形成的原因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归纳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为中小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提出发展中小企业征信体系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出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路径:完善中小企业征信数据库、发展规范化的中小企业征信机构、强化中小企业征信行业监管、建立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成长型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有效抵押不足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抵押和保证方式难以满足其贷款需求。解决成长型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必须内外兼顾,在保持内源性担保资源的基础上,探索与外源性担保资源相结合的新途径。建设银行淄博市分行借助政府增信平台和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助保金组成"助保金池",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试点推出了助保金贷款业务,开创了"政银企"三方合作融资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中小企业间广泛的经济互助与合作为信用担保的互助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互助联保是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中具有良好适用性的发展模式,理应成为未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多元化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设立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瑞玲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2):33-36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资金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障碍.中小企业板块的推出的确解决了一部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可不能解决所有民营企业的资金问题.民营企业要想筹集到生产所需的资金,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
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民书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4):55-59
经济结构调整 ,朝阳和夕阳产业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 ,在产业轮换中 ,产业进入障碍限制了不同规模企业在部门间的资本转移。新兴产业是中小企业容易竞争优势的地方 ,但新兴产业不是向所有投资者开放。高新技术产业 ,需要全新概念的投资者 ,中小企业的投资者最好把投资局限在自己能力和熟悉的范围内 ,这是中小企业投资者保持投资的成功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