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有股减持作为一个重大的市场题材已经对股市运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国有股减持方案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它是打着市场化的旗号来挑战市场原则,这种减持方式不但不能有效地促进股市的市场化进程,相反,它将对这个进程起阻碍作用,因此,从股市发展的进程来看,高价减持弊多利少。首先,国有股高价减持违背市场经济的定价原则。国有股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物,是我国股份经济内在机制扭曲的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经过评估,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增值(有人估计其增值幅度在80%左右),并且基本上是按面额折股,最高的折股价也不过为1.5元左右,通过上市时向社会公众的高溢价增发,国有股的净资产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  相似文献   

2.
实现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是中国股市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必然选择。目前 国有股减持虽然面临许多问题,然而也具有很多的优势。因此,制定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解决国 有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3.
薛冬梅 《北方经贸》2004,(10):12-13
自 2 0 0 1年以来 ,国有股减持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到 2 0 0 2年 6月 ,国有股减持在经过多种方案后 ,不仅没有达到政府预期的目标 ,反而使股市遭受重创 ,并因此被迫暂停。此后 ,学术界就国有股减持暂停的原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文章认为 ,此次国有股减持在目的、方针、政策及手段的实施过程中 ,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就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的现状来讲 ,国有股减持工作还必须继续 ,停滞不前并非解决问题的出路。文章对此次国有股减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减持新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国有股减持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股减持的难点在于减持主体问题、减持价格问题、减持规模问题、减持方式问题、减持时机与对象问题、减持中各方利益协调问题、入市流通问题等。国有股减持方案应兼顾各方利益,形成共赢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小对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以来,国有股减持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到2002年6月,国有股减持在经过多种方案后,不仅没有达到政府预期的目标,反而使股市遭受重创,并因此被迫暂停.此后,学术界就国有股减持暂停的原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文章认为,此次国有股减持在目的、方针、政策及手段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就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的现状来讲,国有股减持工作还必须继续,停滞不前并非解决问题的出路.文章对此次国有股减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减持新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田昆  罗瑾瑜 《大经贸》2001,(6):24-29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国有股减持的最大意义国有股减持长期利好社保基金应该投资于资本市场配售和增量发行对股市来说意味着新的扩容国有股减持的价格应该比净资产值高一些国有股减持应该坚持效率和三公原则国有股减持应该注意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相似文献   

7.
自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到10月22日晚,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宣布停止首发增发中出售国有股,国有股必须减持与国有股难以减持的尖锐矛盾问题,成为新世纪初叶中国股市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认为,国有股减持必须重点注意以下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丁玲华  周俐 《市场论坛》2004,(5):70-71,61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国有股且不能流通,国有股不流通为中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芡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国有股全流通的目的和原则。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是当前股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国有股“减持”不等于国有股“全流通”,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必须对现行的国有股减持思路做根本性调整.国有股全流通的实现没有一个统一的方式,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办法、多种渠道来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从4月间有关国有股减持的市场传闻散布之后,国有股减持再度成为焦点财经主角。"市场总是对的"。如果说债转股曾经以转出13000亿元的庞大资金成为国内外瞩目焦点的话,那么,国有股减持将在更大的资金层面上撼动市场,并对中国资本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等许多重大问题产生影响,难怪备受瞩目。对于市场人士来说,关注大的政策变动就是关注未来的市场波动,就是在风暴来临之前早备舟楫,或在春雨降临之前早备钵盂……究竟如何理解"国有股减持":中国改革到了这一步后,如何通过国有股减持进一步往前推进;国有股减持的原则与取向是什么;不同的国有股减持方案会带来何样的改革成本与收益;国有股减持会不会在流行的谬误下变了味道;国有股减持会以何样的方式冲击市场,对市场产生震荡……让我们关注国有股减持。  相似文献   

10.
黄湘源 《市场周刊》2001,(23):10-13
日前,历时四个多月的国有股减持风波嘎然而停。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关于“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的规定在有关具体操作办法出台前,将停止执行。勇于改正和停止执行造成股市暴跌的错误的国有股减持方案,是体现“三个代表”思想,顺应民心,着眼长远之举,对于当前持续低迷的股市,具有重大的利好意义。次日,沪深股市四大指数全线飘红,巨大多数股票以接近涨停的价格报收。沉寂多时的股市揭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试论国有股减持应达到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明华 《商场现代化》2006,(15):170-171
在提出国有股减持的议题后,本文分别阐述了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建设;股市的规范化建设;国有资产的产业分布的意义。并结合这三个方面指出国有股减持应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国有股减持既是证券市场的现实问题 ,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有必要从国有股的由来及对企业股权结构、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入手 ,说明国有股减持目的、必须坚持的原则及国有股减持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国有股且不能流通,国有股不流通为中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国有股全流通的目的和原则.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是当前股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国有股"减持"不等于国有股"全流通",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必须对现行的国有股减持思路做根本性调整.国有股全流通的实现没有一个统一的方式,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办法、多种渠道来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洪旭莲 《商业研究》2002,(18):59-62
国有股减持是国有控股公司改革的难题。国有股减持方案选择的关键是国有股定价问题。从国有股减持目标、国有股内在价值和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以净资产减持国有股即是必要的又具有可行性 ,以其确保国家长远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江耀进 《中国工商》2004,(2):164-167
目前,有许多专家对国有股减持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4000多个减持方案。其中,主要方案有如下12种:  相似文献   

16.
解决股权分置的思路:市场化全额减持流通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股权分置是我国股票市场一个重大的制度性缺陷,也是阻碍市场发展与成熟的桎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实现国有股权的全流通,是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重要战略步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中,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尽可能采用市场化手段,并尽可能保证国有股流通与减持的同步实施。文章提出了市场化全额减持流通方案,充分考虑了流通股东的利益,并按照市场化竞价发售方式将上市公司国有股转移到社会公众投资者手中。该方案能够促进国有股全流通的顺利实现,解决股市顽疾,有助于推进中国国有经济的民营化,实现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相似文献   

17.
魏雅华 《经贸世界》2002,(90):22-25
有个关于国有股减持的笑话的股市上流传得很广很广。  相似文献   

18.
国有股减持几经曲折,而发展与完善资本市场是非减持不可。从目前股市的发育和资金供给的需求分析,国有股减持应从国有股的价格决定、公司回购国有股、转让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及协议转让卖给大股东等几方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19.
汲崇哲 《商业研究》2002,(22):68-70
我国从 2 0 0 1年 6月开始国有股减持 ,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国有股减持筹集社保基金的目的是对的 ,但如何做到规范、有序 ,在不影响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充实社保基金需要对国有股减持进行充分探讨。在分析国有股减持目的和存在的困难后 ,确认国有股减持与投资基金联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陆朴 《市场周刊》2004,(6):61-62
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风险,大多归因于政府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国有股减持的目的在于补充社会保险基金、完善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2001年证券市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表明,国有股减持原有方案的推出其失大于得。为稳定证券市场,建议尽快推出定期定量、合理定价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实现精炼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