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一青  马剑  方新康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7):112-113,126
温州船舶工业要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能生存并取胜,与江苏、舟山等地船舶工业共享繁荣,加速发展船舶配套业,建设船舶及船用商品交易市场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本文分析了温州建立船舶与船用商品市场的优势与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专业市场信息化程度,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交易方式提升,形成与扩展无形市场;围绕船舶与船用商品市场提高船舶工业发展水平,增强本地产业对专业市场的支撑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关心市场建设,注重其它服务配套的建设等提升浙江温州船舶及船用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扶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船舶工业是机械工业中知识、技术和劳动力密集程度很高的一个分支,也是不少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腾飞时期的支柱产业。由于船舶工业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必然带动其相关联的材料、动力、电力、机械、自动控制、通讯、导航、空调、室内装修等许多行业的发展。所以,曾经有人将一国的船舶工业发展水平看作是其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船舶工业是机械工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的一个重要装备部门,是目前机电中的重要出口创汇行业,也是为数不多的完全能自立于世…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船舶工业整体布局中,长三角船舶工业具有主导地位.产业集聚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长三角船舶工业的集聚发展离不开配套业的集聚,文章分析了长三角船舶配套业的现状和不足,以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长三角船舶配套业集聚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战略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全局性的方针任务。中国船舶工业出口战略,是指中国船舶工业出口方面重大的带全局性甚至决定全局的谋划,不是指出口业务、做法等具体战术性问题。它的特点是具有全局性、纲领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船舶工业出口战略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实现战略目标应采取的步骤等。较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船舶工业出口乃至船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我国船舶工业生产、进出口及盈利情况进行了分析,将我国船舶工业生产与造船板(中厚板)生产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将近年我国船舶工业与钢铁工业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对未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集群·动态     
高邮:加快推动羽绒服产业发展从江苏省高邮市经贸局获悉,2008年高邮市政府将通过实施"龙头带动工程",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制订完善的发展规划。由此,高邮市政府将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的集群效应,促  相似文献   

7.
学锋 《董事会》2023,(5):84-87
<正>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聚焦高质量发展,奋发有为、奋楫争先之际,5月20日,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股份;股票代码:600150)也迎来了上市25周年。25年来,中国船舶股份实现了从船用低速柴油机单一业务,到国内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8.
笔者日前从在福州召开的福建省船舶工业工作会议获悉,福建省船舶工业"十五"发展目标已经确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到2005年,初步形成以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为核心,地方企业为配套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规模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生产格局,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福建省机电产品出口支柱产业;"十五"末期跨入全国造船工业先进行列,成为造船产量达30万载重吨以上,达到较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骨干企业,为国防建设和发展福建省海洋经济做出贡献。总量调控目标为:力争到2005年,全省…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对加快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部署。在学习座谈党的十六大精神过程中,我们中心组一致认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国有企业来讲,尤其是对建工集团这样非钢辅业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必须紧紧抓住"第一要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唱响"发展"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一、认清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修建公司从武钢剥离分流出来后,始终坚持把求生存求发展放在首位,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年施工产值由过去不足5000万元发展到现在已突破亿元大关,经营结构实现了检修到新建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麻纺行业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在整个纺织行业中只是占据了很小的一隅。但在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非棉类的麻、竹纤维纺织发展。无疑,从国家导向层面来说,这对麻纺的发展是个很正面的信息。麻纺的发展该如何发展?如何真正使麻纺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在28 10中,对麻纺存在的迫切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做了详致的指导。此次,本刊邀请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为我们解读28 10中的麻纺项目。张理事长从分析我国麻纺主要种类——苎麻、亚麻、黄麻、大麻等的发展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战略性技术及其产业化的七大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战略技术的竞争和战略产业的竞争。所以,无论美国还是欧盟,无一不是把发展自己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想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获得相对优势地位,没有自己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发展自己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也存在着相当的困难。这些问题有些是来自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自身属性的,有些则是根源于中国基本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21世纪是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竞争的世纪,谁拥有更多的战略技术并成功地使其产业化,谁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中国要在这样一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位置,必须解决好自身所面临的七个重大问题。即战略产业的高度战略化和低度市场化、高度战略化与高度市场化、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巨量资金需求与筹资渠道狭窄、绝对比较劣势与相对比较优势、跟踪战略与超越战略、国家意志与民营载体。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广泛调查、搜集和整理大量相关数据,从集群理念、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十个方面剖析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微观战略环境,旨在为制定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重点或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产业选择和布局不合理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交集,既有一般产业的共同特征,又有“战略”和“新兴”的特殊性.文章从“战略性”和“新兴性”的经济学内涵出发,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特征,构建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选择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研究搭建了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4.
Past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variety and industry profitability has argued for either high homogeneity or high heterogeneity.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strategic variety and use it to develop hypotheses suggesting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variety and average industry profits is curvilinear. Based on our analysis of 61 industries, we fi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our hypotheses, suggesting that very high levels of heterogeneity or homogeneity are more likely associated with industry profitability, while the industries in our sample displaying moderate levels of strategic variety are most likely to suffer from widespread financial losses.  相似文献   

15.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文章在阐明创新平台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概括了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了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石油的消费需求出发,指出了以下世纪初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今后石油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石油资源优经配置和石油加工战略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Previous studies on strategic group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their static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test the theory of strategic groups and intraindustry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Porter, 1979; Cool and Schendel, 1988; Fiegenbaum and Thomas, 1990). In contrast, this study takes a longitudinal, dynamic perspective and describes the forces driving strategic group membership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It proposes that a strategic group acts as a reference point for group members in formulating competitive strategy. A partial adjustment model of strategic mobility is then developed which incorporates the idea of a strategic group as a reference group. It models strategic change in an industry both within and across strategic groups. The model is tested in the context of an in-depth industry analysis of the more significant firms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over the 1970-84 time perio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rategic groups act as reference points for firm strategies and that predictions of future firm strategies and industry/group structures may also be successfully derived.  相似文献   

18.
Interfirm relationship networks are strategic resources that can potentially be shaped by managerial action.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understanding how managers can shape networks, we develop a framework which explains how industry networks evolve over time and in response to specific events. Our main thesis is that industry events may be either structure-reinforcing or structure-loosening, and that their potential structural impact may be predicted in advance. We validate our hypotheses with longitudinal data on the strategic alliance network in the global steel industry.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适应国际趋势的战略选择。黄金作为一种稀缺贵金属,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延展性和稳定性。其冶炼和加工都需要较高的工艺和技术,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为了顺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黄金行业应该寻求一条有效的"低碳"之路。  相似文献   

20.
对"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9%-9.5%,实际增长率应保持在8%左右。为了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提高消费率的重点是调节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系,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待遇。资源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增加资源供给的同时,必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产业升级,必须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战略性产业选择的目标是培育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装备转移到现代化的基础上来。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制造业是一项不可懈怠的战略性任务。要防止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来源的“空心化”。由于市场竞争,生产集中化是一个必然趋势,生产要素不仅向优势企业集中,也同时向优势地区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