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产权房问题根源于国家的土地政策,如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法规的立法缺失集体所有土地产权权能的限制性行使,集体建设土地流转和农民宅基地使用的严格限制政府征地的低价扩张.优化与小产权房有关的土地政策,主要是要完善国家的土地管理立法,拓展集体土地产权权能,完善集体建设土地流转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政策改革政府征地政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现行征地制度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案例、定性等方法,分析征地制度的缺陷及新的实践探索。从近期看,要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并规范征地权行使范围;从长期看,赋予农民真正的土地产权,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保护被征地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农用地征地补偿中的物权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征收实质上农用地的所有权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向政府转移的行为,因此征地补偿时就要充分靠考虑农用地所有权的物权属性,给予合理的补偿。本文在分析了农用地所有权的物权性质和新增建设用地地租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土地开发权所带来的增值收益应在农民集体与政府之间合理分割,分割的原则就是按照带来增值的投资主体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配,最后得出结论,即征地补偿应为农用地的所有权价格与土地增值收益分割值之和。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地征收成本低廉,征地占地趋势明显,致使农地非农化规模扩大,农地的质量与面积均呈下降趋势。本文基于农地产权价值,以成都市为例对农地征收补偿进行了初步的测算。结果显示,成都市农地产权价值约为944元/m2。近年来,成都市加大了对征地补偿的投入,但基于农地产权价值测算结果仍明显高于目前实施的征地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退耕还林、征地制度设计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退耕还林制度设计为参照,对涉及征地补偿标准和方式、地方政府收益、农地产权转移、农民意愿表达等方面的征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6.
李奋生 《特区经济》2012,(10):235-237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由,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以情况特殊为由,违规征用土地用于非农建设;以集中土地招商的形式,强迫农民土地集中流转;土地出让金及税费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难等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为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需要适时修改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加快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立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加违法成本;确立以市场价值作为征地补偿的依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快土地确权,明确农民土地产权;加强土地督察工作,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及普法工作,提高农民依法维护土地权益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文晓波 《乡镇经济》2008,24(10):20-24
文章通过对重庆市5区2县446户的抽样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重庆市存在征地程序不透明,征地补偿标准过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遗留问题较多,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建议通过规范细化农地征用程序、建立合理有效补偿机制、赋予农民土地产权地位、健全有效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灵活有效就业机制等措施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由征地引发的社会冲突不断出现,征地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和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难点问题。同时,现行征地补偿明显偏低,如何对农地增值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至关重要。农地增值分配应引入土地发展权,改革农地征用补偿办法,确保农民参与分享农地增值收益地的征用和征收工作,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单方定价,农村土地价值被严重低估,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新的征地补偿标准虽然使征地补偿金额有所提高,但并没有突破政府定价的基本框架,与真正的市场价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征地补偿机制,需要在公平补偿原则的基础上确立合理的补偿依据和科学的补偿方法,补偿范围和补偿项目也应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10.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农村土地制度产权不明晰,征用土地方面的立法不完善,征地补偿费用偏低,致使被征地农民难以得到合理的补偿。许多群体性事件发生,大都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受到侵害有关。来自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消息,农民土地权益屡受侵害的状况有望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1.
国内近年来征地矛盾加剧,引起各界对征地改革的迫切反思。国际不同区域的土地征收研究呈现不同态势。欧美等国家征地法律体系健全,却也面临不少新问题;亚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征地社会矛盾尖锐;全球跨国农地资源征租现象,在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粮食安全顾虑的国际背景下,备受关注。国际经验可为诊断我国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供宝贵借鉴。文章研究分析了当前国际土地征收制度在征地用途、征地权力、征地程序、征地补偿、征地纠纷、征地与粮食安全等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比我国当前征地制度现状,提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在相应领域存在的问题,指出保障农民的土地产权、客观评价被征土地价值是我国从源头遏制或缓解征地矛盾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所确立的农地产权关系还不明晰.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农地产权主体模糊、权能残缺等内在缺陷不断凸现,导致农村土地的流转困境。对此.要坚持农地使用权物权化改革方向,建立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的征地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13.
从产权角度看征地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毅 《产权导刊》2006,(9):32-33
土地征用是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强制取得他人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在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下,政府不规范的征地行为极大地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强化中国城乡土地权利:整体性法律框架与政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中国土地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土地权利。应加强农民对农村土地的权利,消除农民在法律和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加强农民对宅基地的权利,通过完善农村宅基地的法律与政策框架,规范农村宅基地转让的条件、程序、利益分配及产权。改善征地程序和补偿结果,在减少征地给个人和社区带来的困难同时,提高征地手段的效果和效率。加强城市土地使用权及其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机制要求的城市地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老区建设》2012,(5):5-5
《土地管理法》修订中有关重点制度设计的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将围绕征地制度改革,重点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解决被征地农民发展权问题。将保障被征地农民居住水平有改善,对农民房屋拆迁不再简单地按附着物补偿,要单独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D镇集镇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府与农民就土地征收补偿价格进行协商的调查分析后认为,遵守法律法规是成功协商的前提,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是协商的根本,理性的提出要求和积极给予回应是达成共识的关键。因此,文章最后提出,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村民文化资本的积累,加快农民自身组织建设,真正落实农民的话语权。是解决由征地补偿和安置问题所引发的征地纠纷问题的最佳行动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表现1.征地补偿偏低,政府"低征高卖",农民享受不到土地增值带来的好处。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对征地农民的补偿,按前3年农业的平均产值来计算。但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农产品出现"卖难",按法定标准算出来的补偿标准太低,根本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即便如此,一些地方还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我国的征地补偿现状出发,通过对于马克斯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区位理论三个重要的土地价格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目前征地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镇化、市场化经济发展进程中,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最直接的表现为征地拆迁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农民利益受损、失地农民成为社会风险、征地冲突激烈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深化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界定产权边界及大小、完善土地他项权利、加快土地确权登记、提高农民法权意识等保障农民权益,使其共享经济发展红利,推进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征地补偿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征地矛盾已成农民上访和农村冲突的主要原因,创新征地补偿机制刻不容缓。鉴于现有一次性货币补偿机制具有难以克服的弊端,本文提出了一种地租补偿思路,即征地后向农民每年支付租金,租金根据农业收益确定,并根据其增加情况定期上调,费用由财政保证。这一补偿机制的实质是使被征地农民和其他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民一样,不仅基本生存条件能得到保证,而且能长期分享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好处,而不是一次性地被利用之后永远地被抛弃。按照这一补偿机制,目前征地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纠纷以及过去征地的遗留问题也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