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文红 《中国金融》1999,(1):35-35,38
1998年第三季度,金融市场总体运行的特点为:新股发行速度明显放慢,资金筹集继续少增,沪深股市全面回调;国债发行大量增加,政策性金融债券开始市场化发行;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平稳,债券回购和拆借利率继续下跌;本币业务公开市场交易量快速增长,成效显著;人民...  相似文献   

2.
韩羽来 《银行家》2024,(4):114-118
<正>近年来,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自主性、灵活性逐步增强,在监管政策推动下,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规模稳步增长,品种更加丰富,以商业银行为发行主体的创新性金融债券,蕴含着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大的市场机会。本文着重对商业银行创新性金融债券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展望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发展迅猛,商业银行交易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交易业务结构日趋复杂。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交易业务,特别是复杂衍生品交易,导致部分全球大型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成为危机爆发的重要导火索,并显著扩大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巴塞尔委员会从根本上反思和完善市场风险资本监管制度,并大幅度提高了市场风险资本监管标准。相对而言,国内金融市场的规模、产品种类、投资者群体等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国内银行交易业务整体规模较小,交易产品简单,因此在本轮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很小。  相似文献   

4.
《北方金融》2022,(9):I0005-I0005
各保险公司:为完善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机制,提高保险业风险抵御能力,保护投资者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5]第1号发布)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5〕第3号),现就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发展,伊斯兰金融逐渐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尤其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伊斯兰金融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由于其低杠杆率和特殊的市场监管、产品约束,伊斯兰金融的安全性更佳。在所有的伊斯兰金融产品中,伊斯兰金融债券的发展是最为成功的,发行量逐年增加。虽然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占比依然不敌传统金融债券,但伊斯兰金融债券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本文研究伊斯兰金融债券在全球的发展,尤其是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供读者了解伊斯兰金融债券。  相似文献   

6.
次级债发行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金的不足,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规模扩张的瓶颈。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能够较快地、大规模地、连续地、动态地补充资本金,是一种市场化的好办法。次级债券的发行在促进商业银行形成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同时,兼顾了资本风险、融资成本和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7.
贾修斌  李静 《甘肃金融》2016,(11):50-52
文章总结了全国及甘肃省绿色金融债券的发展情况,基于对甘肃省49家地方法人机构的问卷调查1,分析了制约甘肃省绿色金融债券发展的主要因素: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度较低、绿色项目融资规模普遍较小且分散、缺乏财政支持和监管激励政策、对绿色产业发展缺乏战略认知等,并从激励政策、发行管理模式、发行方式和绿色金融意识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甘肃省绿色金融债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银行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推动绿色金融债券的市场发展,有效发挥绿色金融债券精准助推绿色产业发展作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绿色动力"。绿色金融债券在发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需从健全发行机制、降低发行成本、创新发行模式以及加大政策激励和支持力度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政策信息     
央行:拟从六方面加快金融市场创新中国人民银行5月30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指出,今后我国将从扩大银行间市场创新产品规模、加快黄金市场产品创新等六方面入手,推进金融市场的创新。这六大措施包括:一是稳步扩大银行间市场创新产品的规模,稳步发展短期融资券市场,继续做好金融债、商业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债券的发行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推动银行间市场的快速发展;二是要加快黄金市场的产品创新,研究推出黄金衍生产品,积极  相似文献   

10.
1991年,是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一年,在金融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市场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证券发行扩大承购包销首次试行 1991年,我国计划发行证券530亿元,其中,国债250亿元,地方企业债券140亿元,国家投资公司债券100亿元,金融债券50亿元。  相似文献   

11.
国库券、公债、公司债、金融债券统称为债券,都是金融市场中筹措长期资金的债权凭证。从债券的发行主体看,这四者是有区别的。国库券、公债是由政府(可分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发行的,是政府信用凭证;公司债是由公司(或企业)发行的,是公司信用凭证;而金融债券是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是银行信用凭证。  相似文献   

12.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十年来通过在金融债券品种设计与发行方式上的不断创新,在资本市场中实践着开发性金融理论,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国开行通过加强营销和产品创新,依靠全体承销商的大力支持和卓越努力,圆满完成了发行工作。2005年开发银行将继续加强与有关各方的联系与合作,深化和完善金融债券的市场化发行。  相似文献   

13.
3月12日,北京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400亿元抗疫主题小微金融债券,这是市场首单获批的抗疫主题小微金融债券,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抗疫主题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从承销发行北京市属金融机构首单"疫情防控债券",到全国首单获批抗疫主题小微金融债。  相似文献   

14.
金融债券是存,还是废?近来,人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拟就我国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为什么发行金融债券? 在我国,金融债券是由金融机构开出的债权证书,它以金融机构为发行主体。1985年,中国农业银行首次向公众发行了15亿元金融债券。随后,其它几家专业银行也相继采用了这种筹资方式。1987年,各家专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总额高达60亿元。而且,工商银行还推出了两个新品种的金融债券:累计利率的金融债券和"贴水金融债券"。银行为什么发行金融债券?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允许甚至鼓励发行金融债券。  相似文献   

15.
吉晓辉 《金融论坛》2001,6(11):52-55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内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功能日益强化,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从实践中我们感到,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捕捉商机介入资本市场,有效地进行业务渗透,积累投资银行业务的经验,为日后构造全能银行奠定基础,这也是我们面对加入WTO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措施.由于上海金融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在沪金融机构嫁接资本市场的力度相对较大,所以我们力图通过对在沪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商业银行拓展资本市场业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资本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其核心功能是吸收损失,既可以弥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损失,也可以在银行破产清算时为高级债权人和存款人提供保护。本文阐述了监管资本的构成、补充方式及补充工具,分析了商业银行主要资本补充工具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发行规模、发行利率,并对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内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功能日益强化,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从实践中我们感到;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捕捉商机介入资本市场,有效地进行业务渗透,积累投资银行业务的经验,为日后构造全能银行奠定基础,这也是我们面对加入WTO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措施,由于上海金融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在沪金融机构嫁接资本市场的力度相对较大,所以我们力图通过对在沪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商业银行拓展资本市场业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开放式基金发行数量不断增多,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农业银行代理销售的基金品种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托管和代销基金已成为农业银行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不仅丰富了银行的业务品种、为广大客户投资理财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而且给全行带来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提高了经营效益。代销开放式基金将成为农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内容和长期工作,县级支行作为农业银行代销基金工作的直接经营者,必须切实做好代销基金工作,积极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促进自身经营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介机构。我国投资银行业是伴随着金融市场改革而产生的,其业务是从满足证券发行与交易的需要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兴起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随着中国创业板市场的条件和时机日渐成熟,创业板将于近期在深交所正式推出,这将  相似文献   

20.
资本金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基石,制定和实施稳健、灵活的资本管理策略,对银行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2011年以来,巴塞尔资本协议Ⅲ陆续在主要经济体实施,全球范围内资本要求的趋严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国内经济呈现"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中资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将进一步凸显。中资银行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逐渐形成"分子为主、分子分母相结合"的资本管理策略;尽早布局各种资本创新工具,降低资本补充成本;同时,逐渐实现业务转型,厘清"必须做"、"可做"和"不可做"的业务边界;稳步推进高级法的实施:拓展风险资产的腾挪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