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增加,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沈阳市社区管理者的深度访谈,发现社区管理存在以下问题:社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以防范式管理为主;社区没有执法权,管理权能小;部分社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在环境卫生、治安等方面存在负面评价。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改善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状况,加快流动人口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的本质是外来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实现市民化的过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日益成为城市政府管理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不应是一种模式,而应是多种模式的共存。天津滨海新区在解决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问题上探索了多元化的融入模式,包括企业员工蓝白领公寓模式、农民工"建设者之家"模式、优秀外来建设者奖励模式、青年农民工社区融入模式等,这种多元化模式为其它城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本研究从当前乡—城迁移人口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对于目前成都市典型的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形态展开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产业引领"和"包容性规划"为核心,树立"功能互补,互惠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推进具有市民化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迁转俱进";依托"过渡型社区",探索"大混居、小聚居"的和谐居住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愿望强烈,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城市融入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除了来自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阻碍之外,这一群体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自身阻碍为视角,阐述这一群体在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社区教育在破除自身阻碍方面的优势,提出通过社区教育来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城市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缓解心理问题,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  相似文献   

5.
杨波 《农村经济》2006,(7):92-95
我国的失地农民正面临着从乡村治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其所在的传统的村社组织以一种独特的“都市村社共同体”的替代组织形态继续出现在城市或者城市的外围。这种基于血缘、亲缘、宗缘、地缘等纽带联系的都市村社共同体,既不同于传统的乡村社区,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社区,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和重塑。  相似文献   

6.
社区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民主意识培育、民主行为形成的重要起点。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还面临诸如制度障碍、文化障碍、素质障碍等多方面的融入障碍,破解融入障碍并构建一条合理的融入路径势在必行。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路径构建,实质是以社区规划、社区参与、社区文化为重要依托,以主体尊重、合作治理、认同的构建为核心目标,旨在让农民工"扎根"社区,共同维护城乡建设成果,共同建设稳定和谐的社区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社区既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也不同于城市社区,给当前的乡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治理转型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城市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新型农村社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在形成机制、居住形态、社会性质、经济职能和职业形态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自身特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转型,需要重构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区作为基本的社会单元,是农民工融入城市提升归属感最为重要的通道。社交网络是建立维持与他人联系的重要方式,直接决定了农民工社区融入状况。本文基于沈阳市530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系统探究社交网络对沈阳市农民工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认为:社交网络及其中的互动频率、关系强度、互惠交换均对沈阳市农民工的社区归属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过渡型社区是在政府主导的"村落合并""撤村建居"过程中产生的新型社区。对它的研究需要在"主体向规则的转向"中实现理论深化。现实中,过渡型社区存在三元治理规则:一是权治逻辑下的纪律规则;二是法治逻辑下的契约规则;三是礼治逻辑下的礼俗规则。其间,不存在占据绝对合法性地位的规则,三者之间是"共生—紧张"的关系:一方面,不同规则能够共存,是因为它们会以一种局部秩序嵌入在整体秩序之中;另一方面,不同规则之所以冲突,是因为价值对立的规则会在微观情境中同时运作。研究发现:第一,法律契约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秩序的构建方向;第二,纪律不可或缺,但纪律的制定需要兼备"价值正当性"和"技术理性";第三,礼俗作为道德伦理的外显形式,需要在时代的发展中坚守道德的内涵。如此,当三元治理规则既能实现价值统一,又能在各自领域分工合作、互不僭越时,失序的村落共同体转型就能重回正轨。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缩影,为农民工提供了具体的生活场域,因此,农民工的社区融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城市融入的状况。然而,当前社区分治模式的存在、社区交往圈的封闭以及社区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农民工群体社区融入的步伐,从而影响了其城市融入的进程。为此,应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完善社区内交往互动机制,健全社区利益表达机制,以尽快消除农民工社区融入的诸多壁垒。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全面推进,未来社区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研究成为一个新课题。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如何融入共同富裕理念,"九大场景"的运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余村未来社区建设从"1+1+4"组团发展模式、村庄发展"三协同"、资源整合、数字化治理、三治融合等方面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社区是农民工市民化的过渡转换场域,农民工要融入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离不开城市社区这个社会化组织载体。从目前来看,农民工社区融入状况不尽人意,其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当前,我国具备了构建农民工社区融入机制的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扎扎实实地搞好社区建设,通过转变社区管理理念、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健全社区服务和保障功能,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培育社区农民工组织,重视社区社会工作,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融入文化等路径完善社区融入机制,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浅谈社区经济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社区经济"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经济学中,还是在社会学中,人们对社区经济的探讨都很少对社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进行研究。因此,加强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对于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几年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小清河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党建统领、文化引领,打造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的社区治理工作思路,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社区治理能力为目的,完善"1+4+N"工作措施,即实现创建"文明和谐示范社区"的目标,建立"党建助推和谐、文化引领和谐、民生保障和谐、稳定推动和谐"的工作机制,群团组织"N"项工作整合融入的社区治理工作新模式,努力实现"管理宽领域、服务全覆盖",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社区是城市面对风险时最为敏感的区域,社区韧性建设在降低风险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未来城市安全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武汉市社区韧性建设现状,并从打造新型社区关系、加强社区宣传工作、关注居民心理健康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亿万居民的切身利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解决政府部门与社区关系不顺、职责不清、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等问题成为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此,铜官山区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社区组织架构有效地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为此,笔者进一步提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的论断。  相似文献   

17.
当下,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着经济、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融入难问题,这也给当地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带来诸多挑战。广东省中山古镇的异地商会有20多家,数量之多、作用之显著,值得学界和政府关注。文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异地商会如何成为外来务工人员乡籍网络的纽带,并在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中解决了一些"政府有心而无力解决的"、"政府想管又不便管的"问题,为其他乡镇异地商会建设和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提供某些启迪。  相似文献   

18.
身份转换、权利均等、社会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三个维度。其中,社会融入程度深刻影响着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场域,城市社区通过资源支持、情感认同、社会资本重构和规范秩序供给,能够实现社区支持与社会融入的有效联结,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由社区融入向城市融入的过渡。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在社区层面的融入状况并不乐观,必须进一步创造农业转移人口社区融入的有利条件,多方面构建社区支持机制。具体而言,要通过行政建构以强化政策实施能力与效力,借助社会建构吸纳社会资本以拓展路径,创新实施机制建构以破解社区互动难题,进而高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9.
刘洪银 《农业经济》2013,(11):27-29
撤村转居后,转制社区经济功能弱化而社会管理功能亟待加强。通过深度访谈发现,转制社区尚未实现城市化转型,存在居民思想观念没有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兼容等现象。转制社区应以思想文化转型为先导,以满足民生需求为原则,以就业转型为导向,走社区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和社区管理适应性转型路子。建议在社区下设立"邻里小组"并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促进转制社区社会管理建设;允许农民"带土进城"和建立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区,提高转居农民城市社区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就业,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通过对湖北东北部一典型农村深入调查,发现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主体意识弱化、传统乡村秩序被打破、村民自治缺乏主体力量、村庄关联度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给农村发展与社区治理带来诸多困境。城市融入的重重制度障碍,使得大部分农民工并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最终一部分高龄农民工仍要回到农村。村庄精英的流失造成农村发展的困境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