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像张近东一样有着打造百年老店理想的企业家下在少数。《英才》的“首要影响力”对张近东的采访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企业家和一个不一样的苏宁。他对资本、血缘关系、扩张的看法以及低调的处事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自己对苏宁在国内上市的解释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使然,但是考虑如今众多优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张近东确有魄力。张近东深谙“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则中国古训,他没有把苏宁的股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或是家族的手中,而是王动散财,淡化个人奋斗、强化团队的集体奋斗。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做事业会更大”。企业…  相似文献   

2.
像海尔一样     
打开电视,是中央2台的财经频道《才智人物》栏目。荧屏里一个企业家表情沉郁地接受采访:“曾经一个人对我说,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我做这件事情的理由。我做这件事可能与我少年时的穷苦经历有关。”这番话的意思大抵是在讲述自己慈善之类的义举或者出手不凡的壮举。企业家一脸沧桑,看起来是白手起家,经历过风雨。  相似文献   

3.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5,(19):102-104
施崇棠认为,自己出去创业后还能跟原来的老板施振荣保持这样的关系,在台湾并不多见“我没想到华硕会做得这么大。”时隔12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宏碁创始人施振荣说。“我想施(振荣)先生心里可能多少有一些惋惜吧。”同样是12年后,对于自己当年的离开,施崇棠如此对《中国企业家》说。施崇棠像极了施振荣。不是长相,而是风度作派。只是施振荣的眼神有时很锋利,尽管他年长施崇棠八岁。“施先生比我有激情。”施崇棠说。今年53岁的施崇棠并不像是一个年销售额逾650亿元的公司老板,冲和恬淡,甚至显得文弱。说起当年离开宏碁这段往事,他很平静。曾经沧海难为水。  相似文献   

4.
郭家学 《英才》2006,(6):64-64
“我就像一个斗士” 《英才》:你曾说过做企业家99%是痛苦,为什么还要做?  相似文献   

5.
读者     
中国企业家的自信来自何方? 看过2002年第12期封面文章中贵刊对张海的专访《“一直在找一个‘1’”》后,我不禁又要为中国企业家的那种自信而担忧。 贵刊记者问张海先生,他既不像KKR、也不像巴菲特,那他的标竿是谁?张海果然做站在世界之巅状回答:“没有哪一家。从某种程度上我很自负地说,我并不一定要找一个西方的坐标。”记得也是在贵刊,某一期的《声音》栏目中,一位久居日本才刚刚回国的经济界人士发现,国内企业和企业家中,大大弥漫着根本看不起日本企业,甚  相似文献   

6.
他是《还珠格格》里的萧剑,《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上海滩》上的许文强。在人们印象中,他是银幕中在刀光剑影里释放欲望的武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侠。然而我所接触到的黄晓明,实在不像一个大侠,因为他太“贪心”。他想拿奥斯卡奖,想比比尔·盖茨还要有钱,想当联合国秘书长来维护世界和平。而他最大的理想,是在自己的车库里把最顶级限量版的车型全部都收集齐,包括法拉力、兰博基尼、玛莎拉蒂、宾利等等。  相似文献   

7.
读者     
是资本解放了美的吗?《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13期《何享健:资本解放美的》我觉得《何享健:资本解放美的》一文并没有说出美的解放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解放了美的,而是MBO的成功解放了美的。何享健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企业家。这是他成为常青树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吴晓波 《东方企业家》2007,(11):120-120
随着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上市,今年冬天,马云注定将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中国企业家。两年前,我曾经在为《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书做序言时写道:“在我看来,如果说杨致远是互联网领域里第一个世界级的华人企业家,那么马云就可能是下一个。杨致远是商业的天才,他发现了互联网搜索的价值,而马云则是天才的商人,他把一团让人手足无措的乱麻织成了一匹锦绣。”今天我还坚持这样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胡文堂 《英才》2013,(5):126-126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重要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是因为他比你敢做。多数人会在变老的过程中一次次与实现梦想的机会擦肩而过,直至忘记最初的梦想。“不敢”也许是很多人错失良机的原因,而我则属于“敢”的那一类。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此从小就萌生出改变家庭命运的愿望。伴随着齐秦《外面的世界》风靡大陆,我决定离家闯荡,到外面的世界寻找机会。母亲四处奔走,从几家亲友处借到200元“巨款”交给我,支持我出去闯世界。那是1992年,我16岁。  相似文献   

10.
桑叶 《中国企业家》2003,(3):148-148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其实每天都在和“商人”打交道,只是我们平时对他们的称谓是充满中国色彩的:“企业家”。这本《品味资本》就是我和他们打交道的结果之一——一些商人——我们的“企业家”朋友,一起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商人读书”栏目里做关于某本书的对话,到可以结集了,便付梓出版,变成了一本关于书的书。 因此,《品味资本》,其实就是一本记录商人读书的书,它的主要动议者、实践者,是王巍,也是我所认识的这些商人里,惟一主动宣称自己是“商人”的那位。  相似文献   

11.
《经营者》2006,(8)
“在座的企业家们,就算你的企业做得再不好,我也要佩服你,因为你创造了一个从无到有。”白领董事长苗鸿冰在中国服装论坛上的这席话引得了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掌声给了那些冲锋陷阵者,给了那些虽败犹荣者,更给了那些全胜而归者,周成建和他的美特斯·邦威,无疑就在这个行列中。如果说“从无到有”就值得钦佩,那么周成建创造的“从大无到大有”这个“虚拟经营”的神话,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钦佩,而是数不尽的模仿和复制。作为当今中国休闲装市场最为著名的品牌之一,10年之间,周成建领导自己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服装行业中独辟蹊径,从当年温州午…  相似文献   

12.
杂志社把最近一次“企业家月度沙龙”开到上海,在准备上虽然没下多少额外的功夫,额外的收获却不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发现上海的政企关系有很大的自己的特点。 沙龙尚未开始,全国著名企业家、上海光明乳业集团总裁王佳芬就对我说:这次活动没有真正进入上海企业家的主流。我问为什么,她说你看宝钢、上汽等那么多大企业的领导人都没来,这能算进入了主流吗?听了这话,我当时只是觉得这位大姐很直率,对她的观点我并未在心底里表示赞同。因为《中国企业家》杂  相似文献   

13.
朱新礼卖汇源肯定有隐情、肯定有无奈,但不太可能是单方面被投资者“胁迫”。他对《中国企业家》说,“就凭我的性格,谁能绑架我?我是那种人吗?!”朱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将自己命运交给别人的人,不然,汇源走不到今天。  相似文献   

14.
跨越新高度     
《东南置业》2007,(2):104-104
编完《世纪金源》特刊后,我欣喜地发现,中国企业界思想家诞生了!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的这个“思想家”的头衔不是白封的,也不是一般机构“封赏”的,而是“邓小平思想研究会”认定的。他的个人专《为人处世与企业管理》还被授予《国学管理经典献》。“思想家”和《国家管理经典献》。无论是站在行业的贡献角度,还是站在中国企业家的素质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历史的新高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王明夫 《中国企业家》2003,(9):C017-C017,129
我为什么写《企业家雇拥资本》?总的来说是“现实触动、有感而发”! 这几年时不时地有富豪或企业家出事,从楮时健到李海仓到杨斌甚至于到刘晓庆等等,本来是一桩桩个案事件,但总是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我是管理咨询公司的董事长,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大量地接触企业家。在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每当社会上有一个富豪出事了,中国大多数企业家的  相似文献   

16.
有勇气服输     
江有100米宽,江水流速也很快,几个人在江边游泳,其中有两人因为话不投机打起赌来,说谁不能游到对岸,谁就不是男人。两人对峙着要求一起下水,但其中一个看着水流湍急,便改变了主意,他平静地说:“我服输。”另一个听罢,哈哈大笑,回头对旁人说:“我要让这软蛋看看咱的本领。”他转身扑入江中,突然,一个浪打起来,他消失在江中。第二天,他的尸体在下游被人发现了。他不是死于江中,而是败在自己无所畏惧的“勇气”里。服输要比不服输更需要勇气,能服输时则服输,其实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摘自《家庭周报》)有勇气服输  相似文献   

17.
“东北企业家太缺少这样的机会来沟通和交流了。”2003年9月16日,当《中国企业家》假借东软软件园举办“第四极的新力量”座谈会时,几乎所有参会的东北企业家都这样感慨。但既然有了这么一个场合,有了这么一个大家无法回避的主题,东北人的话匣子是关不住的。 谁将成为东北开发的主角 牛文文(《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这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英才》2005,(2):34-38
“我的主业就是搞组合,不断地把产业整合起来,这是我的职业。”“多元化风险不存在”《英才》:你涉及到很多的产业,作为一个企业家,进入一个产业有什么样的标准? 夏朝嘉:你们喜欢把做企业的人分成两类人,一类是企业家,一类是经理人,我觉得这样的划分让人感觉企业家就是老板。《英才》:你怎么理解企业家?  相似文献   

19.
在2006年3月份下期的《乡镇论坛》上,我读着《人大代表自费调查农村养老状况》一文,对翟玉和的做法非常欣赏。读完掩卷深思,又觉得养老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单用“孝道”来处理这个问题的效果是不会理想的。文中所说的“感情麻木”的问题,这不是“孝道”的问题,而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如果深入观察和剖析绝大部分儿女孝顺的家庭,就会发现,这样的家庭,父母也是很会从感情上与孩子处好关系的。现在我们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是从封建社会的“孝道”观念中遗留下来的,认为儿女们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就像自己做的一只小凳子一样,自己不管怎样对待…  相似文献   

20.
中央大企业负责人集体“现身” 尽管无法探明全貌,但《中国企业家》从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名单中细细“挖掘”,还是发现了企业家群体异动的“蛛丝马迹”。 “中央大企业军团”负责人集体登场成为一个十分惹眼的看点。 《中国企业家》的统计显示,来自中央大企业正副职领导岗位的委员、代表人数近50个,几乎相当于中央企业工委所辖企业总数的四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