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展览和研讨活动,尽管之前我与解安宁先生有过一些交往,但今天我还是第一次系统地看到这么多他的作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谈谈我观解先生画的两点感受。第一点,给我印象比较强烈的是,解安宁先生在画里边有他自己关于北方山水的自觉的审美追求,这些具有个性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他绘画的题材、表现手法、技法上,而且笔墨表达也比较适度、统一、和谐。他的画主要是以线立骨,在笔墨上比较苍茫、厚重,意境上也很好地传达了他所成长的黄河两岸的山水风貌,可以看出他在取法上也是力图融合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包括焦墨、青绿山水等这些手法和元素,还有中国传统水墨的一些水云法,我觉得这个绘画路子也比较宽,有可伸展的空间。可  相似文献   

2.
笑容 《走向世界》2006,(3):90-91
刘宝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以自然为实,沿黄河长江等水系写生,在表现真山水方面作出了坚苦的努力,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他的画明确反映了与生活的关系,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山水画”一派在当代延续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国画作品在各报刊发表近千幅。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和中国驻外使馆创作国画百余幅。国画《山高水长》由邓小平于1978年访问日本时,赠送住友集团。国画《黄河花园口》参加百年中国画大展,并选入《百年中国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宝纯》。美国休斯敦市授予他荣誉市民和亲善大使称号,得克…  相似文献   

3.
地处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它曾将珍贵的原生状态保持到上世纪50年代初.而后,人们突然发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柴达木居然处处是宝,于是千军万马开进这个"聚宝盆",开发矿山,开垦农场,建立新的行政管理机构.我和我的同学们是70年代初从学校分配到柴达木的,老一代开发者们已经用身躯和血肉在这里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柴达木也开始揭去自己神秘的面纱,乖乖地献宝了.  相似文献   

4.
道兄张鹤云,河北丰润县人,客居齐鲁之乡,已逾半个世纪。我虽没问过他,但可以臆断,我是他在山东交识和同处工作最早的画友了。远在青岛解放前,我们两人同在青岛山东大学农学院工作,他在农艺系,我在园艺系,一同画教学资料、剖析植物形态。五十年前的同道,意气相投,直到今天都还健在,也算是难能可贵了。"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毋庸讳言,不可能再有这样半个世纪的莫逆之交了。鹤云先生受业于徐悲鸿、蒋兆和、王青芳诸名师。他画路很宽,既擅西洋油画、版画、水粉画,又长于中国水墨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画。他造型能力很强,颇得益于其师蒋兆和先生,融西画  相似文献   

5.
正9月28日,陈丹青到访北京"五十五号院子"私人画廊,这里正在展出他的以"温润"为主题的色粉画,还有一幅复制其作品的铜版画。在一个记录这次到访的视频中,陈丹青指着面前这幅铜版画对众人说:"他实际上创造了我的这幅画。版画,就像烧陶,每一炉出来都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说这是我喜欢的意境,你可以说他创造了一种意境,而这个意境我喜欢。""我那位‘秦始皇兵马俑’在哪里?"陈丹青说着便向人群张望,他说的这位"秦始皇兵马俑"是为他制作铜版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而,意境不仅仅表现在诗词上,其也是评价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本文针对画的意境做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7.
凌承纬 《今日重庆》2008,(1):106-109
陈航的山水画被理论家称为“新山水画”。所谓“新”主要在于他的艺术创作从理念到形态上都摆脱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许多承传和定式,呈现出一种未曾有过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8.
2004年,山东人均GDP达到2045美元.从1999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到超过2000美元,山东只用了5年的时间. 精神的力量和文明的环境是山东经济快速发展的源头,也是社会进步的深刻体现.近年来,山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拓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拓展,呈现出春潮涌动、昂扬奋发的勃勃生机与活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突飞猛进,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正日益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亲历我国核武器实验 丁慎忠是上世纪50年代参军的摄影工作者,他有幸参加了"两弹"试验的拍摄,留下了大量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古人吃药是为求仙、为治病或富贵人家之为养生,姑且不必管他.药与味觉记忆在汉统中一直有着奇妙的关系,这一点,即便现代人也如此. 如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有些“嗜药”.嗜药是因为嗜糖.盖因那时糖果少,儿童喜食甜,本天经地义,而小儿多病,吃药便成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记得我儿时吃高粱饴糖,连表面上那一层糯米纸也是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我父亲一两周才会给我一块小小的花生糖.红糖、冰糖或奶糖则更是被严格控制的.而当我发烧时,我母亲则往往会把药片(四环素)碾碎成粉末,然后加上一勺白糖,与药粉混在一起给我吃.在苦甜莫辨之间,也就勉强能下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