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回顾日元升值背景及历程,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日元汇率上升导致日本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一结论进行实证检验.随着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加强,中国应深刻认识到人民币升值的必然性,采取措施消化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旗帜鲜明地坚持政策目标,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在区域货币合作中努力实现人民币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日元升值的过程上,先后经历了逐渐升值时期(1977—1985)、大幅度升值时期(1985~1997)以及日元汇率双向波动时期(1997年至今)三个不同阶段。虽然日元的升值令日本出口企业雪上加霜,也令通货紧缩每况愈下,但日本却可以藉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并提升日元在国际货币新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而当前人民币汇率面临着极大的升值压力,在此背景下,借鉴日本的经验极富意义。  相似文献   

3.
汇率变化的国际比较 二战后,以德国、日本和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持下,其汇率变化呈现逐步升值趋势,即汇率变化决定于经济增长率。在1965年至1990年时间段,其中,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美元::360日元,升值到1美元:134.4日元;同期德国马克从1美元:4.006马克,升值至1美元:1.494马克;新加坡新元从1美元:3.06新元,升值至1美元:1.74新元。分别升值  相似文献   

4.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近二十年中,日本经历了四次汇率剧烈波动的冲击,但事实上,日本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增加,其背后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为了应对日元升值,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措施以应对日元升值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的成功表明,当前的国际汇率正由自由浮动汇率向区间浮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方向发展,今后20~30年间,日元汇率将围绕平价110日元/美元波动,欧元汇率将围绕0.9935欧元/美元波动,波动幅度在±15~20%,并且欧元波动幅度显著小于日元波动幅度.这就为我国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开放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笔者建议央行尽早建立大小适当的人民币汇率目标区,配以高累进的托宾外汇交易税,并让人民币的中心汇率跟踪由适当比重的美元、欧元和日元构成的"亚元3"作平行浮动,从而"在小幅度升值--贬值--升值的循环中,逐步实现人民币的长期升值",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亚元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近二十年中,日本经历了四次汇率剧烈波动的冲击,但事实上,日本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增加,其背后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为了应对日元升值,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措施以应对日元升值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超过20%.人民币大幅升值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等,都不可避免的使人们想到了上世纪的日本,我国是否会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呢?本文在阐述了日元升值的背景、过程的基础上,从汇率传导机制的角度出发,比较人民币与日元升值情况的异同,分析中国是否会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  相似文献   

8.
2002年末以来,国际上掀起了"人民币升值风波".这场由日本挑起的,美国担当"主力"的"人民币汇率之争",从本质上看,是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的一场贸易之争.从短期看,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但会使我国宏观经济决策产生内外均衡冲突,在对资本项目逐步放开管制的情况下,使我国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因此现行的人民币实际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需要改革,应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环境下,汇率调整的方式对内外均衡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面对国际收支顺差下汇率升值压力,日本和德国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给这两个国家的实际稳定和经济增长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本文重点对日本和德国在面对汇率升值的压力下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比较,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华 《全国商情》2006,(10):91-92,95
本文采用引力模型,首先选取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加拿大和日本为样本,从汇率水平、汇率波动幅度两个层面分析汇率波动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关性。结果得出,在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无论是汇率水平还是汇率波动幅度,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均不存在明显联系。而通过对中国汇率波动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检验结果发现,在不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汇率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而提出,为避免人民币升值阻碍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我国,应加快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依然是稳健货币政策。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只能部分满足固定汇率制下的模型(经典M-F模型)所假设的条件,但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当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经济增长速度高于预期、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带来负面影响、社会资金流动性过于宽松的新形势下,应进一步拓展稳健货币政策新机制,不断提高稳健货币政策内外平衡的主动性,合理调整要素价格,积极创造稳健货币政策的转化条件。  相似文献   

12.
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它的变动对一国出口贸易有深刻的影响。在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背景下,为了避免汇率改革的影响,文章选取了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验证了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出口贸易存在正相关性,这一结果也与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以及我国的贸易结构等很多因素有很大的关联,并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抵御经济衰退,中国人民银行相机抉择,果断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AD-AS模型分析和货币政策内外部效应指标检验可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不过,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仍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1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盘再触涨停价位6.299l,创自1994年汇改以来新高,已经连续10个交易日触及涨停上限。从2012年7月底至今,人民币对美元重显强势,至今已经累计升值约2.4%。究其背后,人民币近期强势升值原因较多,主要在于市场对中国经济继续下滑担忧的舒缓、海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际资本的持续流入,同时也包括美国大选的政治因素等方面叠加的结果。未来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的动力不足,迅猛升势难以持续,有升有贬将是常态。  相似文献   

15.
分析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菲律宾和南非10个国家国内货币政策冲击和外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本国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本国利率的影响,一些国家是先正后负,而有的是先负后正,有的则是一直都是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3个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冲击对7个发展中国家利率的影响,也与本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类似,不能找到10个国家共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由于金融体系是连接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桥梁,金融脱媒必然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在使用我国1978—2011年的季度数据构造金融脱媒指标,分别基于利率传导渠道和银行贷款传导渠道,对我国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是:金融脱媒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传导渠道的效果,强化了利率传导渠道的效果,金融脱媒的增强对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总体呈现一定的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运行环境、传导机制、调控手段和目标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变得更加复杂.主要表现为:外部均衡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相互影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国际经济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性上升;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力度有所下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加快汇率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的汇率机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渐由货币供给量变为市场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注重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既促进了我国经济较快增长,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升值趋势。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我国会采取小幅、渐进式的升值步伐。在我国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央行被动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导致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严重过剩,造成信贷失控和投资反弹,加大了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压力,货币政策也处于被动局面。今后,我国要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合理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起到以货币政策手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选取中国2005年8月-2008年6月相关经济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改以来利率对汇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目前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条件下,汇率对利率并不敏感。这也许是最近一两年国家频频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效果却不甚理想的原因。在中国这样实行资本管制的国家,只有运用利率-汇率联动机制,才能达到经济的内外均衡。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的推进,其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也会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