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移支付作为财政分权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不仅是地方政府财力的重要来源,而且是中央政府治理地方政府的重要激励机制.1994年以来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优化带来的财权进一步向中央集中,使我国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在"营改增"弱化地方税收激励的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重要收入来源的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
对于经济分权的大国体制,地方公共财政是制度均衡。分权经济使地方政府有动力和条件与中央政府进行纵向博弈,为约束地方政府的经济扩张冲动与机会主义行为,中央政府不得不下放民主监督权,从而使我国地方财政体制呈现从地方财政向地方公共财政演化的内在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征地制度实现了政府对农转非市场的垄断,这一制度造成了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改变农村土地农转非的方式,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则是人心所向。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依靠征地获取巨额的差价,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柱。因此地方政府经营土地财政的行为必然成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的一大阻碍因素。本文根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以及行为特征,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动态博弈模型,揭示出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征地模式成为地方政府的占优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破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促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健全和完善地方分级财政体制之间的关系是地方分级财政体制改革的难点问题.处理地方分级财政体制相互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有:受益范围原则、是否具有外溢性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原则等.我国地方分级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省级政府应适当集中财权和财力,提高中观的宏观调控能力;市(县)级政府主要负责生活服务性事权和一部分经济服务性事权;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支出以省和市(县)政府共同职责,以便省级财政能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规划、统一调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委托-代理框架内分析了地方政府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提出要从完善财政分权体制,引入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重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矫正地方政府非理性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6.
政府分权是多级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原因。一般而言,权力分散对于实现效率、地方责任制和参与而言都较为有利。由于教育财政的层级管理受自然环境、规模经济、总体财政效率、地区公平以及政府职责再次划分等因素的影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地方政府间都存在着相互竞争教育资源的博弈行为,造成效率的损失和政府间的教育资源竞争。因此,合理设置教育财政的层级,加强中央政府对教育资源的调控,实行对地方政府的有效监督,对于减少多级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率损失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994年分税制改革恶化了地区间财力的不平衡,然而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安排中,体现中央政策意图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高,最具均等化效应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过低。这要归因于财政分权所造成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支出偏好差异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吃饭财政状况。现有体制无法消除这种支出偏好的差异,也难以改变这种吃饭财政状况。面对专项转移支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央政府采取等级制的办法,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是消除地区间财力不平衡的重要举措,这有赖于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中央政府下放义务教育的支出责任,由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承担筹资的责任。虽然在改革初期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地区间财力差距和基层财政压力的不断加剧,义务教育的筹资机制出现过分地方化的局面,义务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不断拉大。  相似文献   

9.
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重新进行了划分,在这种全新的财政体制格局中,产生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新一轮博弈关系。本文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来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并且引入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博弈过程中相应的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然后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的财政博弈行为,最后根据博弈模型并结合我国现状对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基本的出发点是解决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运用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从财政压力的角度实证分析财政分权体制下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成因,结果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地区所面临的财政压力越大,其金融抑制程度则越高,证实了受制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确有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因此,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协调,进一步理顺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事权以及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不清、地方政府独立财权尚未实现、转移支付未能解决地区间财力均衡等问题,限制了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满足辖区居民需求偏好方面主体优势的充分发挥.本文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尝试梳理中国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这标志着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省以下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对地方财政体制的贯彻和延伸。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框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各级政府参照中央与省级政府的分税模式形成的。现行财政体制提高了“两个比重”,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由于省以下财政体制过渡色彩浓重,缺乏精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地方财政是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的重要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地方公共财政将承担更多职责。然而,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地方财政债务风险严重以及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都制约了地方财政作用的发挥。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加强对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的监控,以帮助地方财政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5.
实现事权与财力的统一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民族自治地方除了内部事权外还承担了很多特殊事权,政府组织和安排收入的财权不明,财力不足、财政困难问题仍十分突出。为此,应全面评估和规范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特有事权及其与上级政府的责任范围,以便确定相对自主的财权和一定程度的税收立法权和调整权。同时,国家要建立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基本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履行事权所需要的基本财力需求,并逐步提高财力供应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是财政体制所涉及的核心问题。本文对中美财政体制的形成过程做了比较分析,认为两国财政体制的一个巨大差异在于体制的民主性和法治性程度不同,并据此对我国建立分权财政体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央与地方之间,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事权常作非正式调整,财力也常发生非正式转移配置。从总体来说,事权下移,财权有所上收,而财力则作不规则转移,这直接导致了基层县乡政府的财政困局。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项贯彻国家政策意图、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财政平衡制度,在我国由于其法律规制的程度过低,其实效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循序渐进,实现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治化是一项紧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财政风险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财政支出与收入、财政赤字与管理体制等方面。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行债务管理与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及其短视行为、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及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等。应增强风险意识,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广辟财源渠道,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债务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地方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上世纪末我国就把公共财政定为财政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但到目前为止,地方财政离公共财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行为企业化的必然结果。要加快地方公共财政建设步伐,重点应放在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上,关键是按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校正地方政府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兼顾"经济参与人"和"政治参与人",在公权力运行和公共利益处置中,公共权力的运作机制不够规范,某些地方政府盛行非规范性竞争。弹性的体制空间、激励机制和惩处机制是非规范性竞争行为滋生的温床。对此,必须明确权力的边界,尽可能监督权力的运作,中央政府或者上级政府应该进行法制化、规范化授权,应该建立民众对地方政府的直接监督机制,逐步推行地方自治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