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系统诊断大城市边缘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形态变化急剧,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十分突出,地域功能紊乱、土地配置失调、非农就业困难、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应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资源生态开发战略及相关保障措施构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体系,推动土地宏观调控更加系统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通过发展基于乡村文化的旅游经济,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全面融合,从而拓宽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走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是首都,也是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除了具备"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空间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超大城市发展规模、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导向、首善之区高标准要求等鲜明特点.推进北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紧扣首都特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首都...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明确要在城市发展阶段上认清空间稳定、地位凸显、功能复合"三个趋势",在整体布局上优化新城、镇域、乡村"三个空间",在价值取向上凸显乡村经济、生态、美学"三个价值".作为超大城市,乡村是上海未来发展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宝贵资源,上海乡村软实力是城市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在促进城乡...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乡村旅游带来的流动性与现代性嵌入,民族地区乡村正经历着破碎化、脱域化、无序化等空间异化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本文从乡村空间的文化性出发,引入滕尼斯的"共同体"概念,关注乡村文化空间中表征情感与精神维度的生命文化空间,并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生命"四维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系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体系,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构建旅游驱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村为例,提出旅游驱动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的三重策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健全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创新文化活态传承模式;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建立有效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北京既是首都,也是超大城市,集都与市、城与乡一体,融古与今、中与外于一身,除了具备"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空间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超大城市发展规模、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导向、首善之区高标准要求等鲜明特点.推进北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高站位、大格局、广视野、新举措,紧扣首都特点...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农业发展、产业融合、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共同作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包括经济振兴、社会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和生态振兴。乡村振兴下的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来实现,基于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建设,形成独特乡村文化形态。借助于国家特色小镇的推进建设,构建乡村文化结构。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是形成乡村文化空间的有效路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线上和线下同步建设,构建交互式的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形成乡村文化网络空间。此外,机制创新、人才和资金要素投入,才能保障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正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任务繁重。他们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个总抓手,把城乡融合作为发展的最高境界,统筹抓好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动产城景深度融合,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近者悦、远者来",今日的巴渝大地,呈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乡村旅游产业出现于2000年左右,2004~2007年发展迅速,但随之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在互联网经济影响下,贵州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业的产值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为了能够促进贵州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稳步提升,文章对贵州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发现了贵州省在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存在文化创新速度慢、产业模式落后等问题,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导致其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的主要原因,并对"互联网+"时代背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产业升级策略进行了阐述,结合贵州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通过运营、销售模式的网络化改造,以促进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新发展,着力打造贵州省经济增长新亮点。  相似文献   

10.
<正>浦东新区按照中央、市、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高定位明确“三区五高地”的目标愿景,高质量推进实施“三园工程”。在区委主要领导亲自关心推动下,经区委深改委研究决定,浦东新区出台专项政策文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全面参与支持乡村振兴建设发展,全方位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浦东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浦东引领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多元复合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印发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5个工作方案,与省委2018年一号文件配套形成山东乡村振兴"1+1+5"政策规划体系。公布了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名单,在邹城市等10个县(市、区)、平阴县玫瑰镇等100个乡(镇、街)、商河县龙桑寺镇刘集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节约集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障服务首都北京功能和平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总目标,青浦区积极谋划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和实现形式。区农业农村委结合农村宅基地管理职能,联合街镇和其他职能部门,在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农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以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为例,对其实践、探索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协调发展可延伸农业经济增值空间、拓展农业文化功能、强化农业生态功能,促进农村社会整体发展,有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本文以安徽为例,从美丽乡村建设视域探讨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融合模式及可供借鉴的外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培育农村产业融合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河北美丽乡村背景的历史文化村镇"原乡"现象,并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将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原乡"发展相当的11个市聚到一起,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从基地现状、生产现状、生活现状、生态现状4个方面的13个指标作为聚类分析的原始指标变量。关注乡村自身的文化传承、产业特色、历史风貌,将人文情怀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思想中,以"原乡"发展模式构建多渠道发展理念,从而建设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美丽乡村,从根本上建立以人为本的乡村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当务之惠.双流县位于成都市城市边缘区,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应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统筹城乡奠定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对双流县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以期为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重庆地处于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移民、大山区的特殊市情,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繁重.为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今年,重庆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把林业作为全市发展战略,实施林业大发展大会战的总体部署,决定在全市实施森林工程,从而把重庆建设成为林业产业发达、人居环境优良、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文化丰富的"森林重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生态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分析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其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许多新问题,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因此,结合生态文化的内涵,构建了创新型乡村旅游模式——生态文化主题音乐节,从价值导向、运作模式等方面探究生态文化资源如何与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合力,全面深化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根基,研究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方法 文章选取拥有超大城市典型特征的北京市为例,通过构建北京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熵值法和加权法对2001—2020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展开了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发展演变规律,运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制约北京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水平的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 (1)2001—2020年北京市乡村振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和教育经费是制约该市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子。(2)同时北京市乡村治理评价分值呈现为扩散的“W”型结构,2009—2018年乡村治理协调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缓慢发展阶段,直到2019年,开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是该超大城市乡村治理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3)2001—2020年北京市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超大城市乡村区域需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生态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自治能力;充分发挥治理内生动力,挖掘乡土文化价值;促进产业振兴,实现人才回流,以协调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业作为经济的基石,其不同的分布格局和效率对相关产业居民的利益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城乡二维经济空间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当前城乡统筹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偏差问题,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名义下的"以工替农"、产业城乡空间布局名义下的"大城市一枝独秀"以及产业比较效率提升名义下的"农工效率此消彼长"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难以弥合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