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认为:现在改变从紧、偏紧的宏观政策还不是时候,不赞成“保增长第一、保物价第二”的观点:近期内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在经济增长上,应由目前过快的实际增长率逐步调整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以内;在物价上涨上。把现在明显的通胀率回归到稳定物价的正常波动区间。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执行中,数量型工具运用比较多。而价格型工具运用得相对较弱,利率手段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中要受到适当重视;目前通货膨胀形势要求我们的财政政策要稳中偏紧,为防止衰退或减轻衰退的损失,在适当时机网开稳健政策中保的一面、宽的一面.发挥它的扩张性的后续效果,顺应经济周期的变化,因势利导,化凶为吉。  相似文献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08年的宏观调控指明了方向: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基调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积极回应,政府已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调控任务的转变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紧缩政策通常可以同时实现“两个防止”,而“一保一控”则意味着政策制定经常面临“两难冲突”。显然,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两个目标不能依赖单向的经济政策,必须发挥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力。  相似文献   

4.
近期,中央数次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从“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再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折射出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逐渐成熟的宏观调控艺术。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大代表、将于今年5月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日前表示,我国经济将保持较高增速,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他预计,今年我国经济还会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GDP增长率可以达到9%至10%。虽然现在美国经济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有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对我国经济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他认为近年来物价有些偏高,  相似文献   

6.
2007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均创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新高,特别最近半年来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目标,即防止经济出现全面过热及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当前物价上涨是结构的,并不意味着了已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物价大幅上涨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特别巨大,因此它变成了十分紧迫的民生问题。治理结构性物价过快增长,不能仅靠传统的升息等抑制总需求的办法,而要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当前,物价的快速上涨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物价总水平在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非食品价格涨幅扩大,CPI涨幅创10余年来新高。物价的持续上涨已形成了对中国通胀压力的一定影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工作,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要控制在4.8%左右,并提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采取的九大措施。  相似文献   

8.
陆昂 《广西经济》2012,(8):12-13
当前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两个鲜明特点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态势明显,今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6%,已连续6个季度回落,创三年来新低,低于8%这一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限。国家从今年5月底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以稳定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回落,预计国家将更加重视稳定经济增长,甚至把稳增长调整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笔者认为,此次宏观政策调整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稳增长"明显不同于"保增长"。虽然"稳增长"要求扩大内需以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但它与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保增长"有明显的区别。首先,从政府  相似文献   

9.
【韩国《朝鲜日报》11月27日】不久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估计达到11.5%。比去年的11.1%还高,显示了两年连续超过11%。温家宝同时表示,担忧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以示采取强而有力的紧缩政策。今年中国的物价上升率为6%多,如果考虑不包括在物价统计的住房费等,实际上升率会更高。  相似文献   

10.
《重庆经济》2007,(12):1-1
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的2008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1.
《宁波经济》2007,(12):M0001-M0001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提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专家分析,这次提出防明显通胀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上升。CPI连续三个月高于6%,已经超过物价涨幅较高的2004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对于明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今年“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3.
《宁波经济》2008,(1):28-30
此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会议同时指出,2008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此,专家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中央提出“两防”以及“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今年宏观调控的力度将比去年还要大。但专家们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是说明我国经济已经恶化,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  相似文献   

14.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近日表示,今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但下半年物价上涨步伐会放缓,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到10%~10.5%之间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但今年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5.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主流意见认为,整个经济增长没有过热,基本上处于一个可控的上升周期。因此,如何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防止两大资产价格较大幅度的波动,就是目前以及未来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所一再强调的,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在此,若加一防,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由一防而变为“两防”,很可能成为中央未来或2008年经济工作重心。但是,实际情况远比此复杂,中国经济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也会比这两防更多。  相似文献   

16.
《当代陕西》2007,(12):M0002-M000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西部论丛》2008,(5):57-58
今年以来,在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基本面总体良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物价涨幅明显攀高,二是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新形势下,下阶段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如何选择,是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还是以防止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明显滑落为主,抑或两者兼顾?对此,我们作了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在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基本面总体良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物价涨幅明显攀高,二是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新形势下,下阶段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如何选择,是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还是以防止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明显滑落为主,抑或两者兼顾?对此,我们作了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五过"现象,中国政府提出了"两个防止",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物价水平、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本文在研究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归纳了当前物价结构性上涨的特征,分析了当前物价结构性上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专家调查问卷汇总结果显示,200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幅,物价涨幅(CPI)提高,但不会出现超过10%的严重通货膨胀,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增幅提高。如果当前依靠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财政政策要由以前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建设性支出要战少,公共性支出要到位;货币政策要适度收紧并针对目前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建设,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