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奉献者之歌     
最早的春节 最早在夏朝,《腊祭》中记述:“传说在腊月里,人们杀猪祭祀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这便是春节的雏形。又称《尔雅》中云:“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亦是关于春节的记述。  相似文献   

2.
最早的春节最早在夏朝,《腊祭》中记述:“传说在腊月里,人们杀猪祭祀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这便是春节的雏形。又据《尔雅》中云:“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亦是关于春节的记述。  相似文献   

3.
一、晋祠景区概况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古为唐地,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人们由此推测,晋祠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有相当规模.《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相似文献   

4.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腊尽春来,人们宰猪羊祭祀老天与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到了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此俗流传下来,逐渐形成春节。《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  相似文献   

5.
《干法》告诉我们,“神”是可以被感动的,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用足了,用到了极限,“神”往往就会出来帮忙很荣幸有机会成为《干法》一书最早的中国读者之一。这本书作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新著、《活法》一书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6.
一、鬼的含义不同 梅列日可夫斯基曾经写过一本《果戈理与鬼》的小说,看来果戈理与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果戈理的所有作品中我们也能找到许多描写鬼的小说,例如:《外套》、《地鬼》等,但描写鬼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狄康卡近乡夜话》了,第一集出版是在1831年,它收集了《索罗庆采市集》、《圣约翰节前夜》、《五月的夜》等几篇小说.接着1832年又出版了《伊凡·费多罗维奇·希邦卡和他的姨妈》、《魔地》等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里的许多小说都是来源于民间的传说,具有传奇色彩,很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第一集一发表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奠定了果戈理在俄罗斯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漫话中秋节     
中秋节,即今年9月11日(农历8月15日),是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传统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又称“八月节”、“团圆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上古时期《周礼》,“中秋迎寒夜”即是古人崇敬月神的祭祀典礼的描写。我国古代把四季中每一季月份在  相似文献   

8.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贴“福”字的由来,民间有三种传说。 一说,贴“福”字源于周朝。传说姜太公的妻子是八败之命,到一家穷一家。在姜太公封神之际,妻子对他恳请说:“别人都封神了,为什么不封我呢?”姜太公说:“你到一家,败一家,封你什么神呢?不过,要封就封你为穷神罢”。妻子不高兴地反问道:“封我为穷神,叫我蹲在啥地方呢?”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你都不能去!”这件事一传开,家家户户都写了“福”字,贴在门上,以阻止“穷神”进入自己家门。 二说贴“福”字源于明朝。据说明太祖  相似文献   

9.
媒体搜索     
烟花爆竹戴上“紧箍咒”五项相关国标已发布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一项传统习俗,但是它也成为节日里的一个重要安全隐患。近日国家发布了有关烟花爆竹的五项国家标准,给烟花爆竹戴上“紧箍咒”。这五项标准分别是《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烟花爆竹抽样检查规则》、《烟花爆竹产品组合烟花》、《烟花爆竹产品礼花弹》和《烟花爆竹材料引火线》。新标准重点突出对烟花爆竹安全性能的要求,对烟花爆竹的生产、运输、储藏等环节的安全性能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摘自:水母网14项食用油标准将废止新标准将分为四个等级继2004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新的食…  相似文献   

10.
    
“稷者,能生五谷之神。”(郑玄),汉族地区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谷神崇拜,最典型的便是稷神。时近岁冬,人们尽情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以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预备迎接寒冬的来临。《中国总会计师》创刊以来,扎根读者,点滴积累,辛勤耕耘,不敢丝毫懈怠,终于迎来一个收获的季节,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报自己的“稷神”——读者,品尝着成功美酒的醇香。深秋萧瑟,地下却孕育着烈火般的激情,催生着新的希望。种子萌生于大地,必须经历劲风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杨震传》载:东汉杨震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晚,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后人以“却金暮夜”言为官清廉。“反腐倡廉”时下常见诸报端,已为“官”之箴诫。腐败,必反!“倡廉”,愚以为欠妥。晏子曰:“‘廉者,政之本也。’‘廉政而长久……’”。《汉书》有:“吏不廉干,则治道衰”。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不正,焉能正人?古人精辟地诠释了“廉”之真谛,人之“廉”,直接关系吏治的兴与衰。“廉”既为政本,何以“倡”?“常修为政之德,…  相似文献   

12.
“荣”和“辱”是一对道德范畴的概念,自从人类有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之始。就紧紧伴随着人类,并且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据考证,最早提出“荣辱观”完整概念的是早在东周春秋时期的荀况,他的著作《苟子》中有一节专门论述了荣辱观。  相似文献   

13.
古代的避讳     
《财会月刊》2008,(8):82-82
在我国,避讳有着悠久的历史。《礼记·典礼》载曰:“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明文规定取名之避。后《左传》又加上“不以畜牲,不以器帛”条款,正式宣言“六连”。可见,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避讳。秦汉以来,避讳制度日臻完备。避讳有“国讳”、“家讳”、“圣讳”等三种形式。国讳,即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如溺器以前叫“虎子”,  相似文献   

14.
又一年的春节,又一年的团聚,又一年的爆竹,又一年的欢声。可是,中国人偏偏把过年又叫做“过年关”。从遥远而模糊的杨白劳,到近日朋友间不断转发的一个手机充错值,  相似文献   

15.
资金链一直是房地产开发永恒的难题,熬过史上最严的2010调控年,还没缓过神的开发商,又“愁上眉梢”,2011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就收到了央行开年“大红包”——加息,资金链又紧了……  相似文献   

16.
话说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夜,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新年的第一个月圆的晚上,人们吃元宵,也就是吃汤圆(也称浮圆、圆子),取其形国音圆,寓意团团圆圆。宋朝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云:“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卖汤圆》民歌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民间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传说有二。一说元宵源于人名。元宵起源于汉朝,但当时不叫元宵,也不称汤圆,而是叫油槌。至于油槌改称元宵,有一个传说。相传汉武帝时,一年腊月,足智多谋的东方朔进宫去见汉武帝,…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乡镇企业》2020,(2):72-72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新年指夏历(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这个节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熬年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  相似文献   

18.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讲到了治国的谋略,“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大国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此,只有审慎求进,才能使得大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能够渐渐地适应和顺应。建立一个国家也许会需要暴力,但治理一个国家需要的却是政治艺术。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官吏考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据《书·舜典》中记载:“二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颖达注曰“文帝命群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暗者退之。”意思是说,对官更政绩的考察每三年进行一次,连续考察三次以后,有政绩的官吏给予提拔升迁,没有政绩的官吏予以罢免辞退。可见,早在五帝之一的虞舜时期,我国巳形成了比较明确完整的官吏考绩制度。 到了宋代,官吏考绩制度更为具体完整。宋代的官吏考绩,亦称“磨勘”。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置磨勘…  相似文献   

20.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赏月,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以合家团聚赏月为主要内容,寓圆满之意。这一习俗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据《晋书》记载:“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到了唐代,中秋赏月之俗已盛行。据《开元纪事》:“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池液池望月。”欧阳詹《长安望月诗》序:“八月中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