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在对辽宁省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中,根据消费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发展变化情况,将辽宁省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投资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转弱。在对教育经费投入、劳动力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影响,其影响作用远远大于劳动力和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倩 《企业导报》2009,(10):39-40
运用协整理论和VAR模型,利用1952~2008年度经济数据对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测算了该时间跨度中国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弹性。基于ECM检验了两者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描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江西教育投入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健  倪海涛  陈华 《企业经济》2005,(3):118-119
分析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二者非常密切,相辅相成。比较江西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现状与中部其他省及全国的具体情况,并提出江西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未来之路:大力发展教育来促进经济发展,有了经济基础又要大力发展教育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用显著.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迅速增长,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与投入方式的不足之处凸显,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发展,本文建议从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改革拨款机制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山西省为例,探讨山西省城镇化发展中教育投入所面临的问题,并基于2001-2012年山西省教育投入和城镇化发展的年度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教育投入与城镇化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教育投入与城镇化发展为单向因果关系.因此,增加教育投入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正向积极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在山西省城镇化建设中关于教育投入的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教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中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促增长的转型攻坚期,党和国家致力于深入贯彻执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16年召开的G20峰会更是着重提出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的前提基础是人才培养.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层面上,教育质量则是关乎国家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育投入和教育效果这笔经济收益帐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柴文佳  赵静 《企业导报》2011,(2):201-202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要想加快产业升级,就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首先要求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法发展的首位。通过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把经济建设从过去的依靠高能耗高污染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教育轨道上来,这将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江苏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两组数据依次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揭示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最后建立VAR模型,进一步动态分析及预测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9.
院文章运用SVAR 模型对财政科技投入、经济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长期以来就与地方财政收入及经济增长存在一种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财政科技投入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明显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就地方财政收入而言,经济增长与财政科技投入对其的影响在短期内带有某种程度的滞后性,有时候甚至会存在和长期关系相悖的情况,可以通过改善科技投入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缓解地方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北京为样本,基于1995—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选取社会治理政府投入、社会组织规模和经济增长三个变量,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多元社会治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多元社会治理与经济增长之间未实现良性互动,具体表现为:政府投入、社会组织规模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对政府投入、社会组织规模的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为此,应当科学把握二者间关系以实现多元社会治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政府投入水平,优化投入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断扩大社会组织规模,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以有效释放社会组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高等教育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晓叶  张英俊 《价值工程》2005,24(9):120-122
本文结合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特点,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对该项目进行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不同之处,使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晓叶  曹志文 《基建优化》2005,26(4):85-86,95
通过对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经济费用与收益识别,构建了对高等教育投资项目进行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这对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投资项目评价理论,正确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决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辉 《价值工程》2002,(5):52-55
本文主要分析了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着重论述了由计算机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和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4.
李文华  李文龙 《价值工程》2013,(14):195-197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出现不少关于房地产投资过度以及存在泡沫的言论,如何从我国目前投资体制以及政策引导角度分析房地产投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整理和介绍了经济增长与投资效率的文献及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尽量准确地介绍这些研究方法并相应作出分析和评述,为后面进一步深入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不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同。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别。为深入考察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将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其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因此,为发挥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公共教育支出预算,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相似文献   

16.
彭芬  刘平 《企业技术开发》2012,(Z1):142-143
清洁能源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水电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电并购项目日趋增多,项目初步经济评价对项目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水电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流程、基准收益率、基本参数和测算模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充足经费的保障。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财政在增加职业学校日常办学经费的基础上,逐年加大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力度。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推进,专项经费投入的方向和模式需要加以研究并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8.
张晴  徐宪政 《价值工程》2012,31(14):130-132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基于2002年至2011年的季度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短期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经济增长有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现场调查、电话调查、网上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市民的出行效率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the European Union (EU) has struggled to become the leading force in 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KBE). For that purpose, the EU defined the so-called "Lisbon Strategy". Additionally, since the sixties the EU (formerly European Communities (ECs)) invested in human resources and in knowledge using the European Social Fund (ESF). This research tries to assess analyse critically those ECs' and EUs' investments in knowledge in the light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market. It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 ESF has been an important provider of knowledge in Europe, contributing to the increase of knowledge levels. However,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at effort were not assessed properly; therefore, it is not clear what the effects of the investment were. The few studies I found that may base the sort of analysis I want to make point to small, if existing effects of the ESF were small. This in itself is an interesting finding that deserv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