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张鑫 《时代经贸》2007,5(3X):112-113
200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记重拳。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而且对于丰富中国的债券产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记重拳.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而且对于丰富中国的债券产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玲 《经济论坛》2007,(1):130-132
随着资产证券化这个金融衍生工具风靡全球,我国在实践中也尝试着操作,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两种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4月20日公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规范实践操作。本文首先介绍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之后重点对《办法》进行评析,进而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小素 《时代经贸》2007,(2Z):81-82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创新之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出,无疑对调整银行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活跃金融市场,解决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的问题,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出发,分析在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信贷资产证券化:跨栏还是等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主管部门的公开讲话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已进入谋篇布局阶段。然 而,普遍推行证券化还面临现实的法律条文障碍,清障、跳过还是继续等待?就 在本刊截稿的3月22日,央行宣布正式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建行和 国开行作为试点,分别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相似文献   

6.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有了成功的实践。但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前景并不明朗。本文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功能和障碍展开分析,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推荐书目     
正资产证券化——变革中国金融模式邓海清胡玉峰蒋钰炜/著2013年10月/49.00元资产证券化于上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在43年的历程中发展迅速,成为继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之后又一大融资体系。我国自2004年国务院宣布"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产品"以来业已形成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三种模式。2013年  相似文献   

8.
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的金融年鉴中自然少不了有关证券化的内容。在这一年的春天有多达10家国家部委级机构共同决定,由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分别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虽然证券化在全球金融创新的展列室里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无论如何,这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金融证券化趋势及我国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步让位于“金融证券化”,这是因为证券化可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达到更适应当今社会趋于增强金融流动性,降低金融风险性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当今世界其他国家金融证券化的活动表现,提出我国的金融证券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政策的出台使中国资产证券化重启。由于我国银行融资需求上升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问题,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我国金融创新,化解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介绍国内外资产证券化历程,并结合国内资产证券化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面临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方案及推广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芯 《经济前沿》2006,(8):45-48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及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将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趋势。本文介绍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及其职能,并以国开行和建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方案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最后提出了这一金融创新在我国推广的障碍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产证券化:中国的经验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资产证券化,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被认为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资产证券化探索较晚,还没有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这既与国际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也与中国巨大的资产证券化潜在市场规模不相协调。当前,在中国全面推出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期待,但就中国目前现状而言,资产证券化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冯科 《新经济》2005,(4):66-67
今年3月22日,人民银行公布国家开发银行与建设银行分别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银行,其中国家开发银行拿出100亿元资产、建设银行拿出50亿元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这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在中国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4.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投资处于初创期的小企业.稳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推动包容性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伴随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从当前金融市场信贷资产使用情况看,因使用效率过低并不能保证信贷资产真正满足优质标准,更无从谈及提高业务透明度,要求做好会计处理工作.本次研究将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基本形式介绍,分析银行受信贷资产证券化影响,并提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赋予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来源和扩张信贷的能力,拓展了银行的信贷融资渠道,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有效性。反过来,作为传导中介主体的商业银行,货币政策频繁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其资产证券化是否会产生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运用2012—2021年中国14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样本,考察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通过阻碍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银行信贷风险、缩减影子信贷规模,从而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产证券化的促进作用在城商行、全国性银行以及高信用评级的银行中显著;对银行上市与否均有促进作用,但对非上市银行的影响程度更显著。此外,数字金融的发展会弱化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缓解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的负向冲击,并稳定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资产证券化是指金融企业通过向市场发资产证券,将贷款资产进行处理与交易,把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转换为证券,并通过发行这种证券以融通资金,从而达到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浅议旅游产业的资产证券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炜 《经济论坛》2004,(19):43-43,55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资产证券化概念的界定,目前为国内广大学者接受的是,资产证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应收账款等资产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没有基于钻石产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不仅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也缺乏钻石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研究钻石证券化产品,不但有利于我国钻石行业的发展,促进金融创新,更能加强我国在国际钻石交易中的地位.因此,本文从国内外资产证券化历史、钻石产品特征出发,试图寻找开发钻石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资本市场上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分散风险乃至促进金融市场完善和健全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鉴于目前中国国内大规模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制度环境、信用基础及投资需求等方面的条件都尚未完全具备,常规的发展模式面临诸多阻滞,可考虑选择“外向型模式”即离岸资产证券化作为突破口,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设计其关键环节和程序,增强资产证券化在近期顺利运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