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集体林场的历史和现状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和林业生产的发展,建瓯县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农民群众集体投资、投劳在荒山上创建了林业专业队——耕山队,至1965年已初具规模,全县兴办了林业耕山队120个,劳力3,500多人。七十年代初,进行调整并发展为社队林场共341个,劳力1万多人。到1981年止,全县共有社队林场247个,劳力1.3万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建瓯县为适应农村的新形势、新特点,对社队林场分期分批进行了整顿,取得了一定成绩,至1983年止,全县巩固下来的社队林场有165个,劳力8,700人。这  相似文献   

2.
一、林业合作经济是多形式的林业合作经济是在推广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形成的。同历来的集体经济相比,同农业合作经济相比,新型的林业合作经济具有多形式的特点。农业合作经济的形式是较为统一和简单的。林业生产责任制则是千姿百态,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基本形式,因而林业合作经济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以生产要素划分,有劳动与资金的联合;有劳动、资金与土地的联合;有地区内的合作,也有跨地区的合作;在公有化程度上有高低的不同;在经营的统分结合上,有以统为主和以分为主的区别,等等。从目前的情况看,大抵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推行责任制后仍保留下来的社队林场。在这一形式里,山地和林权均为公有,其公有化程度较高。在经营上,林业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主要活动均以林场的集中统一经营为主,承包者只完成林业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在经济和经营上都有集体——林场——承包者这三个层次,其中以林场为经济实体和经营主体。这是保留了原来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3.
发挥集体经济的力量,对加速林业建设,改变森林少而不均的状况,有重大意义。据1980年统计,辽宁省国营林场163个,经营总面积1,260万亩,其中有林地967万亩;社队林 场5,000个左右,经营总面积2,476万亩,其中有林地2,240万亩,分别是国营林场的1.9倍和2.3倍,可见集体林业占优势。 农村社队办林场,是贯彻“依靠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并鼓励社员个人植树”的方针的好形式。  相似文献   

4.
《农业经济丛刊》今年第三辑刊载,福建省仙游县农民李金耀向大队包荒山办林场三年,取得全国瞩目的经济效果。由于合同是李金耀一人签订,不是场员集体落名;劳力不是大队安排,而是李按一定条件招聘;李的收入又比其他场员高,于是有人怀疑这是雇工剥削。由此引起的争论涉及我国社队集体林业管理体制的一些主要问题,很有实际意义。笔者说些看法作引玉之砖就教于农业经济界同行。李金耀办林场不存在雇佣劳动李金耀办林场是否使用的是雇佣劳动?必须分析其主要经济关系才能搞清楚。包山之初,是李金耀等三户承包的,实际是专业联户经营林场。另两户退出后,承包面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种新的林业经营形式——林业专业户应运而生,并已在一些地方成为社队集体发展林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林业专业户的迅速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例如林业专业户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发展前途怎么样?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依靠社队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并鼓励社员个人植树”,这是我国造林工作的方针。国营林场是国家培育后备森林资源、提供商品材的可靠基地,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江西省有国营林场、以林为主的垦殖场、采育林场和林站384个,经营国有山林1870多万亩,森林蓄积量达6000万立米。建国以来,国营造林保存面积700余万亩,蓄积量达1500多万立米,年生长量220多万立米。但是,国营林场,尤其是营林林场,在经营管理上存在  相似文献   

7.
<正> 我省属南方集体林区,森林以集体林为主,集体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90%。社队木材生产约占全年木材产量的75%,社队造林占全年造林的85%左右,社队集体所有制的林业生产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我省林业建设的重要基地。社队集体林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要讲究经济效益。按照经济规律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在全面实行农业大包干的同时,林业也进行了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工作。随后国家又鼓励农民自留山造林、大户和联户承包荒山造林,提倡办家庭式林场。由于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形式的普遍成功,林业的个体经营又基本上是沿袭农业大包干的形式,部分人认为个体经营必然也  相似文献   

9.
<正> 福建乡村集体林场,目前正面临着一场重要抉择,其命运如何,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深切关注。就此,我们谈些看法。必须肯定乡村集体林场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福建乡村集体林场(即原来的社队林场、采育场、林业专业队、耕山队)大多数是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社队企业,是随着农业的集体化、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农村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全体农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二十几年来,社队企业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时期。现在,社队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将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继续发展。本文仅就指导社队企业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结合辽宁情况,谈谈粗浅看法和探讨意见。(一) 指导思想问题领导机关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对所领导的事业的盛衰成败有着决定的影响。不论办什么事情,指导思想正确了,事情就会办得好些。反之,事情就难以办好。同样,办社队企业的指导思想怎样,它将直接影响着社队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南方集体林区,社队林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林业经济体制的调整改革,社队林场的调整改革也正在进行之中。然而,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其速度缓慢,且一开始就出现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南方社队林场调整改革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也是林业改革走过的第10年,适逢本刊创刊10周年。谨此之际,我们约请有关领导同志为本刊撰写了一批文章,本期选编了三篇以“发展·改革·回顾”为栏日刊登出来。旨在就林业建设的成败、10年改革的经验教训、今后的林业之路等方面进行冷静的思考、回顾和瞻望,以之借鉴暨以上三重之纪念。文章作者均为省林业厅的领导,他们亲自参与并领导了本省的林业建设和改革,对问题有较深的感受。江西的李明志厅长在文章里肯定了林业建设抓基地,基地办林场,林场培育速生丰产林(即基地化、林场化、丰产化)的路子;安徽省的张玉良副厅长在文中对分林到户一哄而起,木材市场开放和管理失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浙江省的王宪恩副厅长则重点回顾和分析了林业的经营形式。当然,这里的观点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欢迎其他领导同志也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桃江县农村涌现出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形式——农民合作办林场经营自留山、责任山。这种合乎林业生产发展规律,群众自愿创办的合作林场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全县得到了迅速发展。据该县林业部门统计,从1983年冬至今春止,全县已有17个乡,兴办了各种形式的合作林场108个,参加农户约3360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1%,投山面积87000多亩,其中,去冬今春新办合作林场51个,投入的山地面积46000亩。这个县因此加快了荒山绿化速度,近三年来合作造林面积占全县造林总面积的2/3以上,集中连片面积之大,质量之好,成活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县也是名列前茅的。因而,多次受到省、地有关部门表扬。  相似文献   

14.
我们清原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有着良好的自然优势。可是,过去由于受“左”的影响,林权不稳,政策多变,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经营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林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社队集体林场普遍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林业生产责任制,打破了林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使林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效果不如农业生产责任制那样显著。 去年冬天,县、乡两级在南口前乡王家堡村创办了林业生产合作社,对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这是发展现有集体林业生产的一种好办法。它能克服林业生产上的“大呼隆”,分配上的“大锅饭”和工作上瞎指挥等弊病,把农民群众发展林业生产的权、责、利紧密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正> (一) 尤溪县社办集体林场最早创办于一九五八年,六三年以后和队办妇女耕山队、老人队一起不断兴起,到了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间,已发展到三百二十四个,拥有队员八千七百零三人。其中社办林场、耕山队二十六个,专业劳力一千三百七十六人,队办耕山队二百九十八个,七千三百二十七人。截止一九八一年,全省社队集体林场、耕山队共造林四十八万二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南方集体林区主要是采取国家补助造林,集体(社队或社队林场)管护的办法发展森林资源。由于权属不清、责任不明、资金短缺和收益分配不当等原因的影响,目前这种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林业生产力发展和森林资源扩大的需要,成为当前林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福建省三明地区的清流、明溪、尤溪、建  相似文献   

17.
社队企业是由劳动农民办起来的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是由农民集资、并参加生产和管理的农村集体所有的综合经济,是社会主义多种经济成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队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企业的所有者是农民;二、为满足当地农民日常生活需要和农业生产需要服务,能挖掘本地资源潜力,为社会提供产品;三、能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四、国家投资少,不增加吃商品粮人口,不增加工资总额.一般说来比国家新办企业投资省,建设周期短,投资收回快;五、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提供技术、设备和培养一批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工人;六、农民与社队企业有较紧密的直接经济联系.因此,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贵州省造林保存面积1,000多万亩,建了87个国营林场、3,000多个社队林场,生产商品木材1,700多万立方米、楠竹1,700万根,完成森工基建投资1.3亿元,为国家积累资金7亿元,修建林区公路6,100多公里。但是贵州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究竟如何?三十二年的历史,已经作了回答。总的结论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不少,林业经济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林业生产经济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家庭林场这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在国有林区确立了,并迅速发展起来。实行家庭林场经营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如何认识家庭林场在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户承包的家庭经济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如何,森工采集生产是否适宜家庭承包,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是实践向林业经济理论界提出的新任务,本文拟结合林业企业实际谈些拙见。  相似文献   

20.
一、“公司+林场+农户”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 锦屏县乡村林场萌发于50年代。当时的林业合作社就是乡村林场的前身。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 乡村林场由43个发展到600多个,经营面积50万亩。1985年,由于对集体林区林业生产的自身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把农业大包干的分户经营办法搬到林业上来,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