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涉及两种以上财产的企业联合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拥有两种不同的剩余控制权。因此,研究企业的所有权问题应该同时考虑人力资本的实际剩余索取权和自然剩余索取权。富有效率的企业所有权安排需要兼顾这两种权利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监督和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2.
从企业的二重性出发,研究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所有权配置的基础,以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享企业所有权的均衡点。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享企业所有权是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这种所有权安排面临知识成本与集体决策成本的双重成本约束,权利配置的均衡点在双重成本约束下的总成本的最低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进化博弈框架下的企业所有权结构安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问题研究已经成为企业所有权理论研究的前沿。最有效率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就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匹配,这是理论界的共识。而两者是否对称匹配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势力的对比。人力资本所有者占主导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将是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要素所有者视角分析企业的契约性质,并从中提炼出企业理论所要解决的经营者选择和激励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可借助于企业资本结构(即债权融资或股权融资的比例)的优化调整实现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的最优安排。但资本结构的优化又受到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同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约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企业应该依据其市场与技术条件导出其最优的融资条件和方式以实现企业所有权的最优安排和企业绩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会计信息依附于特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会计信息又是维系治理结构均衡的重要机制。本文运用企业理论阐述了企业所有权变迁和治理结构演进的历史过程,进而分析了现行企业剩余计量规则(财务会计模式)落后于企业所有权安排和公司治理实践的问题,并对财务会计模式重构的可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整合,企业所有权由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组成.但是企业所有权如何配置,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所有权配置的争论出发,分析争论的误区,阐述企业所有权变迁的轨迹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企业所有权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企业所有权的演进过程也是企业所有权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所有权的内涵经历了从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到两者之间匹配的演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以两权分离为基础,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产生了代理成本,所以,解决委托成本问题的最终办法是在某种程度上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身份合二为一。作为一种制度创新,MBO对于企业的有效整合、代理成本的降低、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重要意义。MBO不能完全取代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并不必然带来企业效益的提高。这种具有多权重新合一倾向的企业制度并不是古典企业制的复活,而是对其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是一种很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在企业价值的创造、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所有权的安排上是一个博弈过程,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考虑到人力资本专用性与企业内部所有权、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来安排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所有权中所占份额。  相似文献   

9.
资本雇佣劳动、劳动雇佣资本、资本与劳动甚至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以及它们的边际修正,都是特定条件下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各种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无论从规范角度还是从实证结果来理解,都是基于生产要素权重的企业所有权安排。理解的关键是:企业的生产属性决定了实际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以竞争力为导向的,企业的规制属性决定了实际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是生产要素所有者谈判的结果,实际的每一个公司治理结构一定是一个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张群 《全国商情》2005,7(8):62-64,69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涵义和性质着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拥有的两种收益索取权:合同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指出市场中的企业不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而是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共同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织。企业所有权界定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企业剩余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一种间接定价,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的适当安排有利于激励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