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市场上各类企业的经济行为特点入手,分析了政府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指出作为经济主体,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只有在保证其有一定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来改变其行为,这样才有利于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2.
利益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进行分析,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本质的内在要求。本文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塞缪尔·鲍尔斯三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悖论。企业、家庭和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主体,在"竞争"维度中,企业和家庭存在追求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对立,必须实现生态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统一;在"统制"维度中,政府部门存在追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政府应明确其生态职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在"变革"维度中,各参与主体存在追求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竞争"、"统制"与"变革"维度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悖论,才能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利益"这一核心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机体,海岛应当是符合人类生态安全的海岛.海岛使用权人是海岛生态保护的直接责任人.只有对海岛实施利用行为的人才是海岛保护的法律主体,作为海岛保护监管的政府主管部门不是海岛保护的法律主体.“保护”的本质是付出,海岛生态保护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既是对行为人本人的义务也是对行为人以外的其他人的义务.海岛生态利益是一种无需行使权利就可以享有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通过解决为什么补偿,谁来补偿,向谁补偿,补偿多少,如何补偿等问题,调整相关主体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从而激励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的生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5.
构建河流伦理是应对生态危机、发展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河流伦理改变了只将人类作为道德主体的观点,强调河流的主体地位,把河流共同体作为道德主体和道德关怀的对象,是对传统伦理的突破和挑战。河流伦理强调河流的内在价值和健康生命,在理论和实践中构建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从而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人水和谐"的价值观来指导人们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是企业为促进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环境信息交流而进行的信息披露行为。文章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分析了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介绍了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7,(12)
城市作为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地,是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随着城市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也越来越沉重。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经济活动及社会的主要参加者,其行为态度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可小觑。文章从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城市居民对其消费行为对生态影响的责任意识较弱;其次,价格过高成为推广绿色消费方式的障碍;再次,收支结构不合理,食品支出仍占主流;最后,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已有进步,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根据以上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城市居民个人四个角度提出应对意见。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当一定的所有制规定了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目标、利益结构和行动空间,各经济主体便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来追求自身的利益。在此过程,各经济主体对作为本期经济环境的经济主作出行为反应,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引起下一期经济变量的状态改变。正是这条经济利益-行为方式-经济变量的因果链,构成了经济运行机制的过程性规定。因此,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顺乎自然地首先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变更、以及收入结构的重新调整。我们对此过程作较为详尽的动态描 述和分析,对优化分配结构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刍谈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彤 《经济论坛》2007,(1):52-53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话题越来越倍受关注。这是因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趋于世界一体化形势下,企业不再仅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承担着经济责任——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应作为社会一成员(事实上企业本是社会一成员)承担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势所趋。从微观层面看,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契约交易所形成的一种法律实体,其在经营活动中与相关利益者,主要包括投资者(股东)、商业伙伴(供应商、市场客户)、员工、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共享利益或者利益冲突,在这种多维的利益关系中,作为关系主体之一的企业应享有什么样的权益、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在法律上予以全方位的明确规范,以全方位地约束规范企业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这是企业走向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的客观要求,也同样是大势所趋。本文试以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作以简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旅游经济利益的外力创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佳梅  崔凤军 《经济地理》1999,19(2):102-105
1引言旅游经济利益是指旅游这种能够满足人类主体需要(自觉行为)的客观对象(旅游活动)体系在实现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其效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旅游经济利益全面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旅游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联系和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1.
Many readers will share the judgement that, having made an oath, there is something morally worse about consequently performing the immoral action, such as embezzling, that one swore not to do. Why would it be wors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 consider three moral-theoretic accounts of why it is ‘extra’ wrong to violate oaths not to perform wrong action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paid to those made in economic contexts. Specifically, I address what the moral theories of utilitarianism, Kantianism and a new communitarian-relational principle entail for the wrongness of oath-breaking. I argue that the former two do not adequately capture why it is extra wrong to perform an immoral action that one swore not to do, but that the latter appeal to a morality of communal relationship offers a promising account.  相似文献   

12.
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法人绩效比较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运用累积分布曲线分析经济普查数据发现,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法人相比,前者装备一个劳动力所需的资产量更多;前者的财务和经济效益比后者差;进入前者的投资门槛不比后者低。这些经验证据与大量理论和政策分析中的流行认识存在巨大反差。本文的经验发现提醒我们:在目前国情之下,大量资金投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机会成本,大于投入制造业企业的机会成本。所以,服务业发展应该分门别类、实事求是地推进。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要途径的看法,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视野:以昆明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文化生态建设不仅对城市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应摈弃以环境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错误思潮,使文化、生态、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优美人居环境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双赢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论绿色企业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企业将成为 2 1世纪现代企业发展的主导潮流 ;构建绿色企业创新体系的过程 ,也就是形成市场化、知识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生态市场经济 ,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企业建设之路 ,才能真正建立起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应的市场化与生态化内在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是绿色企业制度创新内生化与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Herding describes the phenomenon in decision-making where an economic agent disregards his own private information to follow the actions of his predecessors as in Banerjee (1992). With later decision-makers simply copying earlier decisions their private information cannot be inferred by other decision-makers and will be forever lost. There is some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simple sequential herding of this type in the literature, notably Anderson and Holt (1997). This paper differs by allowing subjects to delay their decision-making in order to benefit from observing others' actions as in more recent herding models such as Chamley and Gale (1994).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subjects will indeed delay when their private information is not sufficiently strong. Despite this ability to wait, as predicted in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cascades remained ubiquitous and more worrying still, reverse-cascades occurred in which incorrect decisions made by early decision-makers produced informational cascades on the wrong action. In an alternative design, informing subjects that they had made incorrect choices only made matters worse as subjects moved further away from rational behavior.  相似文献   

16.
The problem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risk is ultimately the result of game theory between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managers and the enterprise of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economic relationship that whether the “protection” policy is applied between the protection ac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managers and the chemical enterpris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key factor whether the enterprise adopt the “protection” policy or not is the amount of penalty and the government's cost of execution, and the compulsiv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obligatory from the angle of stimulating the enterprise of canonical action and adopting the “protection” policy. To build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risk will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in sea area and de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chemical spill.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的生态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着手分析了水利工程生态问题的根源。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信用担保视角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社会资源稀缺使得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困难,尤其是融资上的困难比较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问题的出现,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缺陷的原因,诸如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建立、风险意识不强等,也有来自中小企业以外的因素影响,如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金融服务机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采用信用担保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是目前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信用担保为核心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9.
孙龙辉 《铜陵学院学报》2012,11(1):22-24,96
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软实力三个层面,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雅戈尔海外收购的绩效。综合绩效排序显示雅戈尔实施海外收购后的实力比并购前弱,尤其是收购当年实力最差,之后呈现改善趋势。但2010年绩效排在2009年之后,说明企业发展出现瓶颈。从各项能力排序看出企业盈利能力在并购之后确有提高;偿债能力却越来越弱,2010年最弱;而企业软实力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民营企业融资所处困境的危机金融生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下半年以来波及全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便是因资金链的断裂而造成的资金短缺。融资利益各方在信息不对称约束下相互博弈,形成了不同于常规金融环境下的金融生态。因此,只有切实从危机生态下的困境结点出发,才能寻找出特定金融生态下摆脱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