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价是社会发展的伴生物,代价问题自人类社会出现后就已产生。在当代人的眼中,代价意识是相当重要的,其本身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作为人们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发展观的演变过程中,人类代价意识的生成觉醒和发展成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今中国,科学发展观凝聚着鲜明的代价意识,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博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正确解决代价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树立科学的发展代价观,这样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控制代价、减少代价,才能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竞争的看法似乎有了一些改变,它意味着你在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上获得成功,但不是以贬损别人为代价。  相似文献   

4.
张骏艺 《魅力中国》2014,(24):229-229
本文基于代价和发展的概念及内涵,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发展中所出现代价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如何科学的应对发展中的代价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汪雪 《黑河学刊》2007,3(4):12-13
从代价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研究是一种"痛定思痛,"是人们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变革及其后果的一种反思,是对人的价值活动的得失利弊的权衡和比较。和谐发展本身并不能回避或消灭矛盾,而是在解决矛盾和冲突时力图兼顾各种利益和价值需要,求得各种对立价值和利益之间的某种均衡与适度,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中的环境代价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在为人类带来生活便利和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产生了影响和破坏。第三产业发展中的这种深层次代价,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对第三产业发展中环境代价的内涵分析,指出第三产业在现行经济增长方式下日益严重的环境代价,提出必须树立第三产业发展的生态观,征收有害产品环保附加税,建立抵押返还系统,培育第三产业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提倡绿色消费等对策建议,以确保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徐金菊  李颖 《特区经济》2006,213(10):195-196
社会公平不仅仅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代价的分配是否公平也决定了社会公平程度。土地资源因其巨大的增值效应,征地中代价分配的公平性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然而,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成果,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既是我国取得伟大历史成就期、也是诸多社会问题的突发期。  相似文献   

11.
12.
从人类的长远利益来看,社会发展必须考虑代价问题。低代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自然、社会和人的低代价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耿劲松 《特区经济》2008,25(2):136-138
从人类的长远利益来看,社会发展必须考虑代价问题;合理的低代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现实的必然选择。只有自然、社会和人的低代价发展,才能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建构一个和谐美满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雨风 《特区经济》2007,219(4):237-239
加快经济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中国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人间奇迹,但是同时也凸现出资源枯竭、生态恶劣、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及其原因,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内涵和思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呼吁将GDP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枣庄市矿产资源开发及地质环境破坏现状的基础上,将该地区地质环境代价类型划分为地质灾害直接损失、含水层破坏损失、地形地貌价值损失、土地资源破坏损失和土地生态价值损失五大类,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价值法等对2012年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进行了核算,得出该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代价共为494265万元.  相似文献   

17.
选取77个国家发生的89次银行危机为样本,分别以危机后的经济衰退程度和通胀成本作为银行危机经济代价的度量标准,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对银行危机经济代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危机前的经常账户表现越差、房地产价格下降幅度越大,则危机后的经济衰退程度越严重。危机前的股票价格指数上涨越快,银行危机的通胀成本则越高。危机中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显著的降低危机后的经济衰退程度,危机中贬值策略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银行危机的通胀成本,危机中货币供应的增长则会显著提高危机后的通胀水平。  相似文献   

18.
犯罪是一个代价与收益二者在犯罪人心中博弈的产物。当行为人认为实施犯罪行为所得到的收益大于接受惩罚时所付出的代价时,行为人就会选择实施犯罪行为。犯罪中止制度建立的一大社会基础,就在于行为人是理性的经济人。犯罪中止制度通过减少惩罚代价为手段鼓励犯罪人及时停止犯罪,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达到以最小的经济或社会代价保护更多的利益。犯罪中止制度就是一个行为人与社会进行收益交换而达到共赢目的的制度。  相似文献   

19.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2(10):20-20
目前,中国发布了一份大陆生态环境的统计报告,这份最新报告试图量化中国巨大的环境问题。这份历时2年的研究报告,仔细分析了大陆世界级的工业污染问题所带来的经济代价。  相似文献   

20.
无论哪国家的政府,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都不喜欢发生通货膨胀,尤其是不喜欢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又总是经常发生的,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对此,政府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拉下通货膨胀。否则,将会不利于经济发展。然而,拉下通货膨胀又是要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代价。若是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导致经济崩溃,也是不可取的。此时,权衡利弊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时,必须慎重考虑这一问题。本文正是以经济学原理为理论依据,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讨论和分析这一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