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国外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创新工具之一,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优势。对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来说,推行这一融资工具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总结了国外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并定量地研究了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区间,最后提出了在我国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已成为金融市场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本文对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三个基本原理:资产重组、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并介绍了资产证券化三种交易模式:过手证券、资产支持证券和转付证券。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之一,自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资产证券化引入中国并被视为解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运行质量高低直接关乎中国金融安全与稳定。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以及对它的政府主导原则、市场推进原则、分业经营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分析,总结并完善出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莉 《经济师》2006,(7):182-183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产证券化是国际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之一,它不仅改变了证券市场的结构,同时也革新了企业的融资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应收账款证券化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盘活企业资产,提高资产的运作效率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文章通过对应收账款证券化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和分析,认为应收账款证券化是盘活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的一剂良药,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贾超 《经济师》2009,(9):13-14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转换为可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证券,能够连接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改善银行流动性,提高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协调发展。因此,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引入具有相当的必要性。文章首先论述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其次论述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主要金融创新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许多的积极影响,然而,其也是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近几年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步伐加快.在本文中,我们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对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内涵与我国发展现状,以及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可能累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资产证券化问题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国内普遍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认识存在误区.本文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操作所面临的制度障碍等问题出发,对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永 《经济与管理》2005,19(1):66-68,86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工具介绍到中国已有十多年的时间,理论上的争论很多,实践上却只是零星 的、个案的,且以跨国资产及实体资产证券化为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最低资本金配置对其资产风险程度 反映更加敏感的背景下,也许不良资产证券化能为中国将来大规模开展资产证券化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资产证券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投资银行金融创新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之一,代表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金融领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主要方向。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技术和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激活和丰富了国际金融市场,而且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月溪 《经济师》2003,(12):8-9
资产证券化是 2 0世纪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 ,其发行的资产支撑证券 (ABS)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借鉴和运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 ,对于防范和化解我国金融风险 ,特别是激活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沉淀资产 ,调整和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