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会计协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国际会计协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经济区域内实现会计协调将有利于推进全球范围内会计协调,它是国际会计协调的阶段性工作。中国—东盟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如果能在该区域内率先实现会计协调,无疑会增强中国—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的实力。  相似文献   

2.
陈非 《中国经贸》2014,(12):43-44
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经济政策的协作程度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在区域内各国经济往来中,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不仅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妨碍了国际贸易及会计审计等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还将会直接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东盟会计协调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经济政策保障。本文主要论述了影响区域会计协调组织在中国-东盟会计协调中的阻碍因素,并就区域会计协调组织如何在中国-东盟会计协调中发挥实质性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会计协调是国际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国际贸易与跨国公司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国际会计协调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文章从国际会计协调化出发,介绍了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内容及美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进程,从而得到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陈曦 《辽宁经济》2014,(12):88-89
随着全球贸易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制度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非常活跃,会计作为贸易交往的一种媒介,国际化已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我国会计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中国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又要重视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日本会计的国际协调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吴革国际会计协调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社会环境因素对会计演变产生的巨大作用。因而,国际会计组织在促进全球会计协调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就是各国社会环境的差异,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会计国际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是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及贸易、资本市场的逐渐全球化为促动力,通过各国会计的相互影响以及政治的和职业组织的活动,使各国会计逐渐走向协调和趋同的过程。具体到我国,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就是要以中国经济的国际发展为促动力,通过学习、借鉴,使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协调。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前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货币一体化对区域货币合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东盟和中国都有实现货币一体化的愿望.从当前的政治经济态势来看,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的时机尚未成熟.中国与东盟有着广泛的经济合作基础,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文章对未来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的路径选择作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倍受关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都与世界惯例接轨之际,会计作为企业闻贸易交往的媒介--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自然也要尽快地与国际惯例接轨.经过几十年的引进和吸收,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化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其标准的国际化趋势无人置疑,但是在如何借鉴会计国际惯例进行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否要考虑本国经济环境的影响则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基于沪深两市2002年同时发行A、B股的83家上市公司国内外年报数据,运用报酬模型和价格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按两个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数字存在着系统性差异,经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的盈余数字并没有为投资者带来信息增量。说明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还未达到实质上的协调,我国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既要考虑借鉴国际惯例,还要考虑同本国经济环境的融合性。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一体化的力量。为促进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力,吸引外国企业投资,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会计信息方面的巨大差异无疑会对该进程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按照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合作相关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息息相关、所以,要从各成员国会计协调方面来构建中国东盟会计协调框架等。  相似文献   

11.
双边/多边FTA的蓬勃发展,无论对中国-东盟FTA还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积累经验,深化中国-东盟FTA的发展,谋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由可能变为现实;又可能分散各自的注意力,降低参与中国-东盟FTA建设的积极性,使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处于散沙状态。切实形成机制协调,加快中国-东盟FTA深化与拓展的步伐,成为双边/多边FTA对推进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吴军 《辽宁经济》2003,(2):26-26
1.建立一套能够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会计和审计的法律、法规制度 我国政府在会计与审计国际协调过程中采取积极而稳健的态度,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标准的制定、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制度和资格管理方面,国家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都一直在努力使其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相协调,并积极加入区域或国际会计组织,如CAPA((Confederation of Asia and Pacific)、IASA、IFAC。但由于受文化、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3.
在后危机时代,完善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是助推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东亚地区整体竞争能力的关键.然而,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异性与相似性共存问题、彼此之间的不完全信任问题、自贸区自身制度建设以及相应的监督和协调机制不完善问题,也使其实现良性运行和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和东盟各国应不断增进交流,强化合作,共同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努力实现双赢,积极稳妥地推动自贸区向成熟型自贸区迈进,加快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加入WTO,会计界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对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基本上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但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我们要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快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大改革力度,尽快使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以适应加入WTO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对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国际化潮流,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逐渐趋同,对促进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壮大实力,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活动;结合国情,找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切入点;加快会计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双方为应对新的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并非一帆风顺。结合中国、东盟的实际情况,中国在推动自由贸易区建立进程中的应对之策为:消除东盟的顾虑,坚定合作信心;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我国经济的互补性与竞争力;积极稳妥实现目标;确定合作重点,协调利益关系;努力拓展与东盟多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互相间的依赖性加剧。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参与者也对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信息具有通用性。而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会计工作的指导和规范,也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从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会计教育、注册会计师制度等方面论述了中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所作的努力及与国际会计惯例、准则等的融合与协调过程 ,并就中国会计在未来国际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姚晓春 《改革与战略》2004,(11):100-102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虽然存在着众多争议,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会计的所有方面正在走向一致,越来越多的公司都自愿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中国会计也不例外,虽然存在着研究方法和实际运用中的困难,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刘倩 《辽宁经济》2007,(7):91-91
会计国际化协调是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我国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全球会计准则”以来,会计准则国际趣同的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全世界累计将有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允许或要求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越来越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全球会计国际协调的趋势下,我国在会计标准的建设中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应对,关系到我国会计标准的建设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