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2009年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建立多项Logit就业选择模型,识别劳动力迁移对返乡农民工非农就业的影响,并利用2008年9月之后返乡农民工样本考察劳动力迁移的潜在内生性及可能导致的估计偏误.本文发现:由于内生性的存在,导致劳动力迁移效应被高估约8.5个百分点.相比从未迁移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迁移促使农民工返乡后更多地受雇于非农工作,而对自主创业的影响不大.在中国转型经济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后提高了非农产业技能,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返乡农民工具有更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将在中国独特的城市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长远来看,限制返乡农民工提高就业能力和进入更高层次就业岗位的主要障碍是人力资本.从就业范围、致富能力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来分析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就业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推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对于降低融资约束和创业成本,推动我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并使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一个标准差,促进返乡农民工非农就业概率提高0062个单位~021个单位,并使其农业就业概率降低0071个单位~022个单位。数字金融能够降低融资和创业成本,吸引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地区开展机会型创业,由此创造就业岗位,促进收入提升;相比之下,数字金融对进城农民工创业及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低物质资本、低人力资本的返乡农民工开展机会型创业,并对高儿童抚养比的返乡农民工有更强的普惠性。本文为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稳就业”、推动农村信息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是当前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其主要诱因,产业梯度的专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推力与农村拉力的双重效应也是导致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对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基础上,做好就业疏导与创业帮扶,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与优化,量体裁衣,因人制宜,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挖掘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5.
低工资的农民工在支付了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和迁移成本之后,没有足够的经济积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始终都难以得到提高;这种状况会使农民工失去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从而失去了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因此,解决农民工低工资陷阱的途径之一是对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因为对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并借此改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农民工工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具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优势,引导返乡农民工进行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对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并针对返乡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困难,提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09年1月120位及2009年8月102位从发达地区回流到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城镇创业就业的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程度及方向。结论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与经济运行情况呈正相关关系而非负相关,并且证明了农民工外出务工前,培训与否比培训时间对其返乡创业行为影响更显著;而之后,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区间产业转移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发了"常态化"的农民工回流趋势.文章利用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千村调查"数据,研究了当前农民工回流趋势的成因和农民工返乡后的行为.研究发现:第一,与以往几次短暂的"被动"回流不同,当前农民工回流趋势与新形势下的乡村发展机会密切相关,是在务工城市"推力"与家乡发展"拉力"共同驱动下形成的;第二,农民工返乡后大多选择非农经营,为家乡非农产业注入了人力资本等要素;第三,农民工回流趋势有效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文章的研究为吸引优秀农民工回乡发展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具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优势,引导返乡农民工进行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对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并针对返乡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困难,提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脱贫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影响,对返乡农民工创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城际差异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各地区创业政策的精准制定和创业活动的精准开展指导提供参考。文章基于5个省6个城市返乡农民工家庭的样本数据,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和多水平模型实证分析了返乡农民工创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与城际差异。研究发现:(1)出生年代、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总收入3个微观变量和居住地教育环境、居住地居住条件、地区消费水平、地区房价水平4个宏观变量对返乡农民工创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2)返乡农民工创业选择存在城际差异,受教育程度、居住地教育环境、地区消费水平和地区房价水平对城市间返乡农民工创业选择的变异聚集性具有影响。根据地区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针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返乡创业支持体系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构造了农村劳动力两阶段迁移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返乡是理性选择,原因是其人力资本回报在欠发达地区要高于发达地区。随后,本文利用2007年5月调查获得的中西部70个县2353位返乡农村劳动力数据,利用改进后明瑟尔收入模型,比较这个群体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回报率,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2.
A new general-equilibrium model that links together rural-to-urban migration, the externality effect of the averag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shows tha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nrestricted rural-to-urban migration reduces the average income of both rural and urban dwellers in equilibrium. Various measures aimed at curtailing rural-to-urban migration by unskilled workers can lead to a Pareto improvement for both the urban and rural dweller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can raise social welfare by reducing the migration of skilled workers to the city. Moreover, without a restriction on rural-to-urban migration, a government's efforts to increase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thereby the number of skilled workers may not increase wage rates in the rural or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13.
当前由各级政府推动的高速城市化,已经造成土地和住房等城市要素价格的过快增长,而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因此:(1)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的边际成本,已经高于城市化的边际收益;(2)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在空间上的不匹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过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劳动密集型行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这会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益小于城市化成本的趋势,使得刘易斯推-拉模型在中国失灵。  相似文献   

14.
Self‐selection in rural–urban migration is examined using three datasets from rural and urban China in 2002. We construct a migrant sample including both migrants who converted their hukou status from rural to urban (permanent migrants) and those who did not (temporary migrants). We find a strong positive selection for permanent migrants, but the selection for temporary migrants is ambiguous. We reach these conclusions by comparing migrants' counterfactual wage densities, assuming they are paid as rural local workers, to actual wage densities of rural local workers. Our results imply that permanent migration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rural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come levels.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规模的设定目标在于使经济中个体的福利水平不受到风险冲击的影响。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农户经营和消费等决策行为的现实特殊性导致了标准最优社会保障规模理论的结论不再适用。为保障农户长期福利水平最大,当前我国农村小农经济地区需要比城市产业化经济更大规模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的逻辑在于农户自我经营性特征导致了农户对于风险厌恶的增加,并且生产经营预付资金使得从负向冲击中恢复的困难更大,同时借贷约束更加严重;而为人力资本储蓄动机使得从负向冲击中恢复所付出的成本更高。这些结果都导致增加社会保障规模能够极大地提高经济中个体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6.
Cities, Workers, and Wag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Urban Wage Premiu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rkers earn higher wages in cities vs. rural areas. This gap could arise because cities make workers more productive, or it could be the result of a non-random selection of workers into cities based on their ability and their endogenous history of career choices. To untangle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estimates a dynamic programming model, which embeds the choice of residing in a city or rural area within a model of career choices over time. After controlling for all the sources of selection and endogeneity, the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a given worker does earn more in the city for white-collar work, but not for blue-collar work. In addition, city work experience is found to be worth more than rural work experience in the rural area for white-collar work, but not for blue-collar work.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interpretation that cities make white-collar workers more productive and suggest that workers may consider moving to the city not only in terms of locational choice, but also as a form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政府实现宏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调控手段,具有显著的收入分配效应。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理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和内生分布滞后模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发现: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本结构负相关,在即期会强化农村居民在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在长期,城乡居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重塑就业预期,通过调整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职业转换,第5年以后将出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的格局,形成乡城收入赶超效应,产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就业资本的身份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转型中国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也是一种不同于市民和农民的社会身份。农民工身份对农民工就业资本发挥着直接和间接的消极影响,是农民工公民资格无法充分实现的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差异政治"的价值诉求,提出了提升农民工就业资本的政治策略,即实施"差异政治"。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上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逐步进入政府视野,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日程。  相似文献   

20.
孙建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1,(7):105-106,118
民国时期的县银行在抗战爆发前及抗战期间有过辅助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县银行也存在资本薄弱、信用不稳固、营业区域狭小、业务难发展、未能专注于服务三农、监管难度大、经营风险及脆弱性高等问题,其经营实绩不尽人意。审视民国县银行由盛转衰的史迹及其弊端,总结其原因,有助于中国政府重组现阶段的县域金融中介体系,发展农村金融、支持和均衡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