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萃 《国土经济》2008,(8):27-28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深刻变革,可以说开创了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先声。以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实质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重新界定和分配,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农户重新获得了土地的经营自主权、部分收益权和处置权,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产出,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桂霞  宋友涛 《活力》2007,(1):47-47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同时也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经济收入低,土地细碎化及土地利用率低和土地闲置问题。农村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对于土地的充分开发利用。只有两个途径,那就是引入科技、资金、信息等新的要素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再者就是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以降低成本、提高比较效益。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解决人地矛盾,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笔者现从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出台了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完善和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根据当前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项创举。但家庭承包制带来的土地分散化、零碎化经营,以及土地产权主体和客体的模糊性,也导致了一些矛盾与问题,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搞活农村土地的流转和强化耕地保护,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我国农村的一场深刻的土地制度变迁,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现阶段,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缺陷:产权不清、经营分散、创新能力不足,逐渐显现。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迫在眉睫。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制度也出现一系列突出的问题:撂荒、劳动力流失等。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背景根源,提出了在我国欠发达地区推行“合作化”土地制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和经济组织进行经营的行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推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文章从吉水县土地流转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土地流转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流转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又一重要制度创新,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是有效改变农业生产效益不断下降的重要途径,也是降低农户个体经营在市场经济中风险的有效措施。土地流转经营方式的创新,从根本上改  相似文献   

8.
国家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承包法》)的核心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对确保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实行严格的物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保护,就应当建立一种完备的承包土地“登记发证管理体制”。本人就构建城乡土地登记管理新体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体制改革不仅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而且也是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立法体系尚不够健全,依然跟不上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的需要。笔者从我国农村土地转让的立法现状八手,从法律的角度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剖析,分析土地流转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并提出了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张英宣  牟佳 《价值工程》2010,29(20):3-4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重视土地经营方式的创新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优点,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原因,重点强调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根本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因,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有序推动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现代农业是当前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是土地的规模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就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能否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基础上,有序规范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生秀东 《企业活力》2013,(6):109-112
家庭农场是中国未来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当前在传统农区小规模的兼业农业仍然具有经济上的竞争优势,家庭农场并不能取而代之,这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少量需要流转的土地,则由于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流转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家庭农场面临着不能租到集中连片的耕地的困难,并保证较长的流转期限。由此决定了农地流转的速度缓慢。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要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宜行政推动兼业农户让出土地兴办家庭农场。  相似文献   

13.
1978年,我国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最早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开始了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研究。在二十几年的发展进程中,国内学者对土地流转的成因、现状、出现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农村土地流转相关问题作一综述,以期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必须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依法流转.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回顾,旨在全面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其经验主要有:土地制度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尤为如此;土地制度的变迁,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要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土地制度的一波三折,其核心在于界定土地的产权,而关键是公有还是私有的矛盾。政府在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担负重要的角色。新的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应当在充分考虑中国农村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制度基础。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深刻转变,并以此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以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质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重新界定和分配,其结果是农户重新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剩余索取  相似文献   

17.
周择林 《国土经济》2008,(10):25-2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三农”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我国应完善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和保障机制,并对农村产权组织予以重构。今年年初成都市委出台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试行)》,吹响了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号角,成都将启动改革开放30年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重大农村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体制改革不仅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而且也是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立法体系尚不够健全,依然跟不上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的需要.笔者从我国农村土地转让的立法现状入手,从法律的角度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剖析,分析土地流转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并提出了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郭永生  陈晓娣  常焕焕 《价值工程》2012,31(13):271-272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农地制度虽然经过六十年的巨大变迁,但仍然存在着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解决我国农地制度拟采取明晰土地产权主体、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培养农村土地市场、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涉及到的国家征地所带来的土地价格机制扭曲、补偿机制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承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地位的前提下,重点考虑了土地价格的形成及利益分成,在此基础上对矿产资源开发中土地使用权转让、环境优化治理及环境产权分配进行了探析。研究表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土地价格机制的完善是土地市场有效调节的基础;土地流转应充分体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益;国家在征地过程中应将负外部成本、民众的主观价值损失反映到土地价格中;要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需要赋予农村集体一定的环境产权,且须与政府在环境治理、环境监督的公共服务定位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