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国内的也有过国外的,既有历史的也有当前的,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本文将就国外因素进行分析,在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路径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及其影响。从而为利用有利的国际因素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是世界各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三种模式之一,因而具有国际意义;由这一模式所决定,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点,而目前正处在制度与体制磨合的第二阶段上;磨合的成败和时效将决定改革的进程和命运。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当代中国在不断地进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际趋同。其中会计作为经济的语言,也在依照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分析中国会计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及会计监管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对我国会计监管的改革提出建议和方案,使我国会计监管体制更加完善和健全,达到确保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已成为原来和现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演化的普遍趋势。在对本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走上了不同的改革道路,形成了不同的改革模式,主要有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渐进式改革模式,以俄罗斯为典型代表的激进式改革模式。分析两种不同的转轨方式所带来的启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共享导向分配体制、绿色发展体制、开放型经济体制、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体制等要素所构成,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6.
企业作为经济的"细胞",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死亡税率"说法的甚嚣尘上,还是由特朗普带动的国际化减税大浪潮,无疑都将我国企业负担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使得我国企业所得税"减税"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本文立足我国企业所得税税负现实状况的分析,认为"降税率"并不等于"减税负",应全面认识美国税改的战略深意,不要被国际税收竞争的"烟雾弹"牵着鼻子走,改革应做到高举轻落,并提出应掌握企业减税降费全景图,全方位立体减负,具体包括减轻企业体制性费用负担、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配套体制和机制改革等措施,最后给出了企业所得税降税后四种选择,即企业所得税自身课税要素调整、各税种税收收入之间的"跷跷板"调节、削减无效财政支出,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由"增量突破"转向"存量挖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明确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着力点和五个具体方向.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并得以持续有其深层次的体制性因素,只有持续推进关键性领域的体制改革,才能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此,应推进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助推经济结构的优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公共财政体系.  相似文献   

8.
会议对中国作为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大国,尤其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模式及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改革,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兴趣。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施了政府主导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这成为权力资本化的制度环境。为了遏制权力资本化的蔓延,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经济市场化及社会法治化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对丰富,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有一批以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建立的企业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技能的人才,具备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健全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中国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10.
“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属“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其形成既有国内经济背景,又有国际经济环境,还有儒家文化背景。“东亚经济模式”既有它创造出的“东亚经济奇迹”,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调整其方向以便健康发展。“东亚经济模式”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转型经济学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而兴起的。转型经济学不同于标准的西方经济学,也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采用制度分析方法和演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一些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因此,转型经济学的理论对研究中国转型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中,对中国经济市场化取向进行哲学归因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市场化取向改革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到行为知觉的对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再到行为发生的情境实际(国情),通过哲学分析,预测未来中国市场化的发展趋向,探询前期改革成就的归因和后继改革的有效动机系统建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如下十个方面:一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二是经济全球化问题;三是转轨经济问题;四是市场经济资本理论;五是分配理论问题;六是产权理论;七是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八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九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十是虚拟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原有国有经济布局的种种弊端已暴露出来 ,并严重阻碍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因此 ,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调整势在必行。文章进一步阐明了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省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于区域经济理论,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充分的依据。从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看也是十分必要的。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迷信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极力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国有企业私有化;主张建立“小政府”并大力限制政府的作用。本文对其市场经济理论作了简要评议,认为他们的基本理论不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对其理论和政策采取分析的态度,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特点利用其有用的东西,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7.
必须排除新自由主义对改革的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新自由主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新自由主义则主张实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我们要建立的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而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宏观调控,主张市场经济万能。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与新自由主义改革观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独立性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主体地位日渐突出,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区域经济转型。运用区域经济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表明,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的原动力,对此,应制定提高资源型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1994年我国的税制改革是一次重大的结构调整,在规范税制、公平税负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税收现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法,阐述了我国税制再改革的着力点是强化税收的组织收入、减轻税负和调控经济的功能。税制再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再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光辉的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30年光辉历程.1978年至1992年为第一阶段,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阶段;1992年至2008年,即改革的后16年为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到逐步完善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用渐进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有效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对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