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张盉儆 《西部财会》2014,(10):78-79
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安康市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且独具特色,但是旅游业资源开发中的融资存在严重问题,内源资金有限,融资渠道单一,一般依靠国家专项基金,政府投资.资金问题构成其发展困局的核心矛盾,因此,如何谋求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已经成为陕南面临的首要问题.BT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探讨将BT(建设-移交)模式应用于安康旅游项目开发中,并分析BT模式的优势,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原苗苗 《企业导报》2012,(21):132-133
利用陕南三市生态旅游的优势,促使生态资源相近的三市旅游业发展,走区域联合开发之路:实行政府主导型开发战略;联合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区域联动,实施整体营销;树立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3.
摘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环境都逐渐变为一种压力,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提倡生态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是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旅游方式,有利于保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长久、持续利用。因此,研究自然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规划,以及现阶段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和完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环境都逐渐变为一种压力,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提倡生态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是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旅游方式,有利于保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长久、持续利用。因此,研究自然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规划,以及现阶段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和完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6,(24):244-247
珠江—西江经济带有丰富的可开发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目前缺乏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流域内旅游业发展滞后的现状。通过对广西西江流域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提出开发的可行性。文化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形式,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对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实现脱贫致富具有积极作用。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部分主要包括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七个城市。要构建生态文化旅游聚集区,应当挖掘当地的生态文化,依托原始民族风情、红色历史、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建立旅游战略联盟,培育一批有旅游影响力的风景名胜区。通过研究目前西江流域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如何解决广大乡村地区生鲜农产品种植户和中小农企面临的融资困境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需解决的具体问题。论文主要简单介绍了生鲜农产品特点及"互联网+"背景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特点及优势,探讨了4种具体模式的构建方法,为实现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石,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域旅游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太白县为例,分析其全域旅游资源及发展成效,在此基础上,思考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举措,为更好助力乡村旅游业提质发展、旅游经济转型与变革、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建议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前阶段,国内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乡村地区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绿色生态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旅游事业的管理工作中加强生态管理,既有助于现代农村改革,也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本文介绍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当前阶段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旅游管理发展不足,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希望能为促进乡村地区发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农民及其旅游者的互动的一种旅游方式,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快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能够极大程度上解决"三农"的问题。该文对乡村旅游和农业的两者关系进行一系列分析,提出了将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良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国内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新业态的重要力量,是当前和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有助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但仍普遍存在缺乏有效规划管理、产品乡土味不浓、专业人才短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促进乡村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屯堡文化的开发是贵州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风光,然而,也正遭遇着不可避免的发展瓶颈——民族地区的文化正逐渐被同化、商业化着,民族旅游模式单一,不成体系,未能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文化去...  相似文献   

12.
毛芳韬 《活力》2023,(21):163-165
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农村、文化村落、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教育型、田园风光型、民俗文化型。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借助乡村旅游的方式增强农村地区经济活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水平。本文主要论述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如何借助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企业经济》2014,(10):118-121
生态旅游资本运营是把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作为一种资本来进行运营,以实现生态旅游环境长期有效改善、生态旅游资本长期收益整体最大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态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本进行有效运营能促进该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实现区域生态旅游资本保值增值,破解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当前,鄱阳湖生态旅游资本运营存在着旅游资源规划滞后、品牌意识不浓、负外部性现象严重、售后服务体系不全、投资渠道不够通畅等问题,应从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园、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带、搭建生态旅游公共平台、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创新酒店运营模式、打造"智慧生态旅游"、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着手,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本运营。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出、落实,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构建现代化乡村旅游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加大乡村旅游建设方面的政策落实和资金投入力度,针对贫困地区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拓展融资途径,让重点旅游项目的打造拥有坚实基础。通过树立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统筹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旅游业态差异化发展方式、打造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等方式构建健全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乡村地区的环境条件,积极争取扶贫项目的引进,进一步满足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让区域经济发展得到良好的带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自然保护区由于自身优势比较适合开发生态旅游,这也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一些自然保护区进行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生态资源,不利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因此,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研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下流行的旅游模式来看,生态旅游俨然已经成为旅游业中最具有增长性的一个部分。而规章制度的执行滞后于旅游业态的发展则会出现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文章正是立足于对云南现行的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法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云南省生态旅游法律体制在立法、执法、监督环节中存在不足之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云南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旨在为建立健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推动云南省生态旅游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为党和国家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乡村普遍存在经济落后与生态脆弱交织的特征,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就要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生态补偿和生态助农的视角,对PPP模式与中西部经济落后乡村生态补偿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乡村生态特征及补偿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PPP生态补偿金运作模式的路径,以期为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均为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所倚靠的重要产业,而通过大力推动乡村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行。文章以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为例,分析当前形势下的背景,研究当地目前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蒋燕娥  张玲  童彦 《价值工程》2012,31(5):109-110
针对珠江源风景区及周边乡村的现状,根据旅游循环经济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并重的理念,分析了在珠江源周边的二道沟村、青山村、刘麦地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提出基于循环经济三原则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以促进珠江源风景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周边乡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7,(27):49-50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的聚居地,生态旅游才刚刚起步,如何利用优势自然资源、特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生态旅游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生态旅游的优势以及建议,希望能够对其他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