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入新阶段 1985年以来,三河市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5年,全市劳动力总数为11.46万人,目前达到15.24万人,劳动力增长32.98%,而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则由2.97万人增加到9.45万人,增长218.2%;离村劳动力由1975年的0.85万人增加到6.65万人,增长682.4%。与1985年相比,劳动力增长了6.28%,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却增长97%,离村劳动力增长257.5%。  相似文献   

2.
一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经过一段较快速度的转移之后,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新的停滞,曾经一度有所缓解的农村就业矛盾又再度趋于尖锐。 1978—1986年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和转移效率最高的时期,1986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92.6%降至80.2%,下降幅度达12.4个百分点。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由2265万增至7522万,年均增长657.1万。同期,农业就业  相似文献   

3.
从界范围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种普遍趋势。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农村人口和全国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大,是一笔宝贵财富。倘若不向农业生产以外部门转移,必然会造成巨大浪费和严重的社会问题。1970—1979年期间,苏联平均每年转移109.2万人左右,1979年以来,平均每年转移约75.85万人。1950—1982年期间,日本平均每年转移36.7万人左右。苏联和日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同时电缓和了农村的部分失业矛盾。然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至今未能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市化必然伴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世纪之交的上海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城市化发展正在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一、90年代发展态势 1.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趋于滞缓。 与80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迅速发展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进入90年代以来转移速度明显减缓。据统计资料,从1978年到1990年,上海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由201.4万人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九期刊登了詹向阳的《农业劳动力的非正常转移要引起重视》一文。詹文开宗明义,观点十分鲜明,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非正常的。 文章指出:我国“近几年,农业劳动力流入非农产业的数量和速度,有着惊人的增长。1986年转入乡镇企业劳动力比1979年增长51.4%。至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巳拥有8500万农村劳动力……”。对上述数字的“惊人”,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惊喜”,另一种是“惊”忧。詹文的观点显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相似文献   

6.
张乐 《南方农村》2011,27(6):70-75
本文利用数学推导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农业经济的作用机理,并使用1985—2009年广东农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广东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最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农业劳动力转移将增加农业对化肥、农业机械资本要素的使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第二,广东农业劳动力转移虽然会降低农业现有的人力资本水平,但随广东对农业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这种影响将被抵消。第三,广东农业劳动力转移解释了农业96%的增长,农业劳动力每转移1%,农业总产出将增加2.23%。  相似文献   

7.
一、山西农村劳动力发展变化特点 1.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了一个转移与复归并存的发展过程。1978年以前,山西农村劳动力配置主要滞留在农业领域,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6.10%。随着山西农业超常规增长时期的结束,1984年乡镇企业的蓬勃崛起,我省出现了农村工业化高潮,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到1985年,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到70.6%,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15.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在各业间的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到1988年末我省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下降为69.2%,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七五”  相似文献   

8.
据国家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2年全国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235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比重为4.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当年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1009万人,当年净转移劳动力1349万人。(立摘自《调研世界》)2002年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净增1349万人@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贵州32个调查县的2240个农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转移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去年我省农村当年转移的剩余劳动力74.56万人,其中:男劳动力46.09万人,占61.82%,女劳动力28.47万人,占38.18%;转向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44.11万人和29.63万人。从转移地区看,省内转移23.37万人,转向省外51.03万人。1997年我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制约因素。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2002年,全省农业人口179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7%,农业劳动力929.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1.9%。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2002年全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4296元/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5545元/人,不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相似文献   

11.
盱眙县转岗再就业培训的背景 盱眙县近几年面临着“三高一低”的严峻就业形势:一是新增劳动力进入高峰期。2002年底,盱眙县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33万人的48%,而且每年新生劳动力还以1.44%的速度自然增长,今后3—5年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0万人。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进入高峰期。从1999年开始,盱眙县在外务工人数每年平均在12万人左右,其中2003年达到了1428万人: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劳动力从耕地向非耕地转移,是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分工分业,从而使江苏省太仓24.8万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85年底,从事乡镇工业的有9.9万人,比1979年的4.1万人增加1.4倍,从事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乡镇工业蓬勃兴起,使一大批隐蔽于农业内部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了显性非农化转移,其转移速度以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农村为最快。1980~1990年,上海农村的农业劳动力比重由67.2%下降至30.3%,其绝对数则减少了114.5万人。  相似文献   

14.
遂平县2004年结合实际,在农村转移培训工作方面立足本县,开拓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此我们对近段遂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一专题进行调查和分析,特做报告. 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现状 1.农村劳动力情况 遂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辖16个乡镇194个行政村,人口5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7万人,全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3.5万人,按每个劳动力负担0.53公顷耕地计算,只需要11.2万个劳动力就可满足全县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12.3万人,另外本县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0.3万人.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据4000户农户统计资料推算,1998年四川向非农产业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已突破1000万,达到1005万人(到乡外就业或乡内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下同),比上年增长42%,其中,省内转移669万,转向省外336万。已转出的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由上年的252%,上升到26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转移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1998年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及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2888万人,初中、高中文化素质的6906万人,中专、大专…  相似文献   

16.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 (《列宁全集》第8卷第19—20页)。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时,都经历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生产部门和其它部门转移的过程。本文拟就鄂州市农业劳力转移的情况,分析农业劳力转移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从农村劳力结构变化看农业劳力转移情况鄂州市是一个新兴的中等城市。在全市91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4%,1981年秋季推行  相似文献   

17.
一、上海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 上海农村工业化在80年代有了迅速发展。1980年,农村社队工业产值29.28亿元,1992年发展到512亿元,增长16.5倍,年递增率为26.93%。1980年,上海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7.6亿元,其中大农业17.45亿元,占37%;第二、三产业30.15亿元,占63%;到1992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33亿元,其中大农业62.42亿元,占9.68%;工业、建筑业518.73亿元,占81.94%;第三产业51.93亿元,占8.2%。1980年,上海农村共有劳动力282.19万人,就业分布为;大农业 189.47万人,占 67.14%,第二产业 55.72万人,占 19.75%,第三产业37万人,占13.11%;1992年沪郊农村共有劳动力243.84万人,就业分市为:大农业73.45万人,占 30.11%,第二产业130.03万人,占 53.32%,第三产业 40.37万人,占16.56%。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制约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于统筹南通市城乡整体联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2001年,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303.89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达122.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农村实有劳动力总数减去农业劳动力的需要量和已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后的剩余量。若按群众经验以3亩耕地(0.2公顷)框算安置1个农业劳动力。则1993年广西第一产业安置劳动力1303.3万人,有588.38万人需转移到非农产业去。而当年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仅318.85万人,还有近300万人,占  相似文献   

20.
一、农业科技总体水平比较 1.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我国为27%—35%;发达国家为60%—80%。 2.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每个劳动力年生产粮食1200—1300公斤,肉类70—80公斤;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年生产粮食2—10万公斤,肉类3000—4000公斤。 3.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我国平均亩产265公斤;发达国家平均亩产273—413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