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下     
法国降低部分人群退休年龄近日,法同新政府就退休制度改革推出新政,将部分劳动者退休年限降至60岁。根据新政,从18或19岁即开始工作,并缴纳满41.5年社保的劳动者可以于60岁退休。新政将提交最高行政法院审议,并于11月1日生效。  相似文献   

2.
近期,人社部就热点问题集中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论一出即引起轩然大波。支持者有之,舆论讨伐者更多。发达国家退休年龄普遍在65岁以上,我国仍是60岁甚至更低,建议延长退休年龄者似乎有据可依;企业退休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的不公平,也使反对者有抵制缘由。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探讨多是借鉴制度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这虽无可争议,  相似文献   

3.
四、退休、医疗和失业保险1.德国法定退休年龄,男65岁,女60岁。目前政府提出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德工联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4.
预期寿命提高给经合组织(OECD)国家公共养老金计划带来挑战,老龄化对公共养老金制度财务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因此,将养老金待遇与更高预期寿命联系的延迟退休就成为各国重要的改革措施。但由于政策设计缺乏弹性,继续工作激励机制不合理而受到工会和反对派的猛烈抨击。在德国,有学者对2007年以法定(标准)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为核心的改革评价为"方向性错误"。本文旨在阐明为何赋予人们更多的退休选择权,优化继续工作激励有利于构筑可行的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养老金问题逐渐提上日程,由此引发的养老金亏空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陈述了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度的基础上,分析了支持延长退休年龄的客观事实,同时总结了延长退休年龄的现实意义,着重对弹性退休的制度设计提出了建议。本文旨在对中国退休制度改革道路上的新尝试———弹性退休作出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三季度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退休年龄延迟相关政策的前期研究工作,发布了"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的预期,关于延迟退休的争论越来越触动了公众的神经。当前的养老制度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广泛热议。虽然国家  相似文献   

7.
西班牙:鼓励推迟退休 西班牙目前有65岁及以上人口753万多,占全国人口比例接近17%。这一比例位居日本、意大利之后.为世界第三位。养老是西班牙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柱之一,养老金每年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进行调整,以保证老年人的收入年年都有提高。同时,政府实施鼓励推迟退休的政策.即在法定的退休年龄65岁之后,每延迟一年退休,养老金增加3%,退休年龄最高可延迟至70岁。  相似文献   

8.
罗丹 《时代金融》2012,(15):275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延续于20世纪50年代的退休制度设计,严重不适宜我国目前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压力过重等情况。对此,社会广泛关注我国退休政策改革,特别是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本文就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有必要延迟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9.
延退应小步慢走渐进式延迟退休是采取比较缓慢而稳妥的方式,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尽量减小退休政策调整对社会和有关人员带来的影响。这是许多国家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方面通行的做法,也符合我国的实际。退休年龄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如果追求一步到位,比如说采取一下子就将退休年龄提高三到五年的"激  相似文献   

10.
罗丹 《云南金融》2012,(5X):275-275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延续于20世纪50年代的退休制度设计,严重不适宜我国目前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压力过重等情况。对此,社会广泛关注我国退休政策改革,特别是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本文就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有必要延迟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是初中毕业生,你是博士生,咱们在同一年龄退休,你愿意吗?" "我愿意不愿意没用,估计国家不愿意,他培养我可比培养你多费了很多工夫的." 20019年3月8日,"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王鹏杰先生指出:这种初中毕业生和博士生同一退休年龄的"一刀切"退休制度,造成很大的人才和资源浪费,我国应抓紧推行弹性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12.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10多年来,在提供退休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女性养老金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其中,女性退休年龄是影响养老金水平的重要因素,还带来了养老金性别差异。女性退休年龄已经与政策目标以及预期寿命不符,对既不利于保障退休生活,也不利于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女性退休年龄低于国际及亚太地区平均水平,而养老金替代率的性别差异也明显大于国际水平。因此,应在统筹考虑我国养老金体系建设的前提下,抓紧研究论证提高退休年龄,特别是先行逐步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10多年来,在提供退休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女性养老金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其中,女性退休年龄是影响养老金水平的重要因素,还带来了养老金性别差异。女性退休年龄已经与政策目标以及预期寿命不符,对既不利于保障退休生活,也不利于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女性退休年龄低于国际及亚太地区平均水平,而养老金替代率的性别差异也明显大于国际水平。因此,应在统筹考虑我国养老金体系建设的前提下,抓紧研究论证提高退休年龄,特别是先行逐步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4.
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以及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严重影响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退休年龄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内生变量,成为大多数国家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压力的共同选择.我国的退休政策经历了50年的风雨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经验,顺应生理寿命延长的需要,提高退休年龄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退休年龄本质上是劳动者在职期间的劳动贡献与退休后所享福利之间的均衡。公平、合理、科学的确定退休年龄,对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在职期间与退休之后)的福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经验,结合大陆实际,以工作年限为基础,采用渐进式、差异化的退休年龄政策,即采取"95(99)=标准退休年龄+工作年限"的思路,在"95制"、"96制"、"97制"、"98制"和"99制"五个方案进行优选渐进,对不同类型劳动者(工种、受教育程度、性别等)应采取差异化的退休年龄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隐含税收理论构建职工养老保险退休激励精算模型,同时利用CFPS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建立退休决策计量模型,考察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者提前退休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存在显著的提前退休激励,代表性"中人"的最优退休年龄早于53岁;"视同缴费"是促发提前退休激励的重要制度原因;"缴费挤出效应"和"待遇拉动效应"是养老保险诱导劳动者提前退休的两个核心机制;男性、低收入、低教育水平、非党员劳动者面临更强的提前退休激励;降低缴费率、规范养老金增长机制、提高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是缓解养老保险制度提前退休激励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世人常说,法国人的一大爱好就是罢工.最近几年来,清洁工人罢工、铁路工人罢工、卡车司机罢工、教师学生罢工、企业工人罢工、公务员罢工等等,此起彼伏,一年四季好像没有不罢工的时候.目前,法国再度举行全国性跨行业大罢工,抗议政府期望推行的退休制度改革.罢工导致航空、铁路、地铁、公交、邮政等行业正常运转受到影响,巴黎著名旅游景点埃菲尔铁塔也受到"牵连"不得不临时关闭.尽管遭遇强烈反对,退休改革的大政方针不会变化,法定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到62岁基本已成定论.退休养老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话题.那么法国的退休改革到底是怎样的一场博弈,改革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8.
刘万 《保险研究》2020,(3):105-127
鉴于延迟退休对养老金收支有多重影响,本文假定2025年起以"每4年延迟1年"节奏,逐步将男(女)养老金正常领取年龄(NRA)从60(55)岁提高至2049年的65(60)岁,利用中国未来分年龄人口数的完整估计数据,估算了延迟退休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影响的净效应。估算结果显示,延迟退休为2050年争取到了近25%的制度赡养比下降空间,养老压力高峰期大大推迟。无论延迟与否,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规模都很大,但延迟退休对抑制缺口扩大仍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在短中期,每年的收支缺口会因此减少40%~70%,但2050年后的远期效果明显减弱。建议尽早实施渐次延迟退休,减少工作退休的强制性,尊重国情允许男女差龄退休;加强养老金财政补贴长期规划,减轻远期财政兜底压力;加强养老金缴费与受益的精算联系,大力提高基金投资效率等。  相似文献   

19.
闻之 《金融博览》2021,(22):90-91
延迟退休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毕竟退休关乎每个人的利益.不少发达国家早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从全球范围对退休年龄进行比较,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相对来说是比较早的,很多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都在65岁左右,并且仍准备再延迟退休的法定年龄.  相似文献   

20.
职业年金退休政策是不可忽视的,它和社会保障形成了"双层退休政策",两者形成了政策指派与政策配合。职业年金允许退休年龄比社会保障来得早并提供"搭桥"退休激励,体现了雇主退休政策偏向于效率和人力资源管理。我国的企业"内退"也是搭桥退休激励的一种体现,未来的企业年金和公共部门职业年金应该注重个性化的退休政策设计,通过和社会保障退休政策的配合使得制度更具有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