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徽州村落旅游中游客及东道主的凝视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rry提出的“游客凝视”是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凝视”是一个多利益主体参与互动的复杂系统.徽州村落是徽文化的符号和标志,徽州村落旅游凝视的主体是游客和东道主,客体和核心是物质指向与精神指向的文化符号,两主体依托文化符号产生互动,而对文化符号的认识层次较浅.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具有丰富的徽文化特征吸引物.在案例地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定性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分析相关定量和定性资料,并对相关网络文本及图片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微州村落旅游中的游客凝视行为及东道主凝视行为,梳理游客凝视行为和东道主凝视行为共同作用的过程.研究发现,徽文化的内涵、徽文化的精神内髓在旅游过程中鲜有彰显.游客对文化符号需求层次较浅,东道主对文化符号认识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2.
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意象在增强游客感知、提高区分度及扩大竞争力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游客凝视"的视角出发,以无锡拈花湾为研究对象,以游客网络游记及评价为研究样本,对游客凝视度高的旅游意象进行梳理分析,从而为提升拈花湾感知形象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凝视理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间的“道德式”凝视及其对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规训意义.研究发现,旅游道德凝视依据当代中国社会所倡导和认可的旅游道德伦理规范,将“不文明旅游”识别出来,借助由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等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将“不文明旅游”暴露于网络社会及其他潜在旅游者的“凝视”之下,通过由“网络围观”所构筑的“监狱式网络空间”对之进行监控并规训其他潜在旅游者,其结果促进了新的规训技术和规训制度的社会生产.这种凝视是一种特殊的游客间凝视,具有符号性、不平等性以及自发性、民间性特点.研究是对凝视理论本土化的实证尝试,拓展了旅游凝视理论的维度和内涵,对规范和管理旅游不文明行为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旅游领域中"主人-游客"和"目的地-游客"关系的研究已非常丰富,而"游客-游客"的互动关系研究很少,游客间互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鲜有探讨.文章引入社会互动理论分析了团队旅游的情境下"游客-游客"的互动行为及其结果,构建了游客间互动、社会联结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模型.该研究通过"问卷星"网站收集有效问卷435份,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团队旅游中积极的游客间互动能够促进游客的社会联结,进而提升游客的主观幸福感;而消极的游客间互动则不利于游客的社会联结、降低游客的主观幸福感.社会联结在游客间互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该研究从社会互动和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了游客间互动的社会收益,也对团队旅游的管理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丹萍 《旅游学刊》2007,22(6):91-95
1992年,以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有关"凝视"的著述为基础,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提出"旅游凝视"理论.厄里认为,"旅游凝视"是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是旅游者施加于旅游地的一种作用力,旅游者拍摄旅游地人文事象的摄影行为以及各类旅游广告图片等都是"旅游凝视"的具体化和有形化,旅游地由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被社会性地重新构建."旅游凝视"理论可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某些旅游现象.  相似文献   

6.
"凝视"这一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旅游人类学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实践案例的补充,凝视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把日常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暂时搁置,以独特的心态、方式和眼光去看待旅游活动中的事物被称为"游客的凝视"(tourist gaze).在这一过程中,事物的真实和存在感是游客自身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印象,因此,"游客凝视"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因为行为者不再是简单地寻找事物的客观意义,更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探求事物的真实本源.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游客西湖游记的分析,发现当代游客的西湖观看主要有3种:直观下的感官愉悦、感兴生成的意象,以及对"美"的凝视。这反映出游客的西湖观看存在着历史和当代的交织,历史观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继承。3种观看中,直观是基础,感兴和凝视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着对直观的超越。而产生于历史的意象观看之所以在当代能够被游客继承,是因为意象的原初视域和游客的现今视域都是开放的,双方都超越各自的界限,达到"视域融合",由此达成一个创造性的、揭示性的瞬间。与此同时,对游记的分析还显示出,对意象的感兴和对"美"的凝视之间存在有相互之间的观看循环,导致二者之间的融合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8.
伴随城市文化旅游市场的日趋繁荣和疫情期间本地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微旅行活动迅速崛起,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新选择。文章以上海城市微旅行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收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多元数据收集方法,围绕城市微旅行产品的生产与实践过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探究了城市微旅行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表征及解说员带领游客参与其中的具体实践。研究发现:城市微旅行通过对城市文化物质空间、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多样性表征,超越了传统旅游形式对城市的文化建构;通过主题与小众的空间组织、真实与在场的文化展演、漫游与凝视的具身体验,带给游客深度且具有启发性的旅游体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微旅行这一新兴旅游活动,并为文旅融合和城市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程平平  杨效忠  彭敏 《旅游学刊》2015,30(3):106-115
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出游意愿的增强,旅游大众化、常态化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黄金周”假期期间,游客出行数量激增,造成部分景区游客数量暴涨,旅游拥挤现象十分严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旅游拥挤造成的景区生态环境恶化、游客满意度下降等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在国内外旅游拥挤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关于旅游拥挤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拥挤与密度、影响旅游拥挤感知的因素、旅游拥挤准则等方面;而国内旅游拥挤相关研究关注点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更加侧重于旅游容量、社会承载力等方面的探讨.最后,在对国内外旅游拥挤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游客对旅游住宿产品体验和感知的视角,研究生态住宿体验和个人涉入度对游客环保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客的生态住宿体验和个人涉入度对游客的环保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个人涉入度包括"感知重要性与娱乐价值"、"符号价值"、"风险可能性"和"风险重要性"4个维度;其中"感知重要性与娱乐价值"及"符号价值"对游客的环保行为意向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风险可能性"和"风险重要性"对环保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3)生态意识的调节效应显著。该结论对于丰富国内外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为旅游住宿企业开发产品的价值诉求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旅游意象图: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景区规划新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为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链→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5个基本步骤,指出可从资源类旅游意象、产品类旅游意象、市场类旅游意象3个层面确定具体的旅游意象,并分析了旅游意象调研的4大基本方法:传统问卷调查、绘制心智地图、旅游意象游戏法和旅游意象访谈法。  相似文献   

12.
彭丹  蘧海伦 《旅游导刊》2020,4(2):64-76
近年来,慢旅游的话题开始得到学者关注,但已有研究较少从"旅游与现代性"的角度对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基于对去过丽江古城的受访者和潜在旅游者的访谈数据,借助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高频词提取和扎根理论编码分析,探讨丽江古城慢旅游的两个维度:环境和慢旅游体验。本文还挖掘出丽江古城作为慢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原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当地生活理念的互动构成了当地慢旅游的基础;旅游利益相关者制造了"慢"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契合了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和认同,助推了丽江古城慢旅游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是灾区经济社会恢复重建的重要“突破口”,尤其在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地区;而理解灾区游客旅游动机有利于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管理战略的制定.该研究以遭受“5·12”汶川地震影响的九寨沟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引入“灾害事件引发的旅游动机”,对灾区国内游客的多种旅游动机交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证实了灾区旅游业恢复重建管理中:①恢复重建的关键内容是“核心旅游吸引物与安全”;②恢复重建的重点区域是灾区内已有高知名度的旅游地或在灾害事件中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地区;③对目的地优质旅游接待服务意象的修复或构建能够恢复和提升灾区的旅游市场竞争力;④灾后旅游业市场营销需要重新区分客源市场并进行定位;⑤国民对灾区的爱国情怀可能会为目的地带来更多的国内旅游流,但需要营造“到灾区旅游是对灾区恢复重建最大援助”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conceptualises the tourist gaze as facilitated by smart phones and social media, with a focus on selfies. It presents selfie-taking as a new way of touristic looking in which tourists become the objects of the self-directed tourist gaz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practice of selfie-taking in tourism is constituted by othering, stylized performing and producing/consuming visual culture of the self. Through these processes, tourists are able to a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they otherwise associate with tourist sights onto themselves. Rather than fetishizing the extraordinary at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tourists seek to capture the extraordinary within themselves. Traditional tourist sights and attractions take on different relative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15.
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旅游供应链理论研究动态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态势,提出以信息拉动式为特征的在线旅游供应链(e-tourism supply chain)的理念。从集群式供应链视角,分析了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建立的动因,构建了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理论模型。文章通过创新旅游供应链研究视角,借鉴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管理耦合研究理论,试图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里,构建起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的理论框架,可分成4个部分:(1)旅游者信息链,是围绕着每个旅游者需求信息的一条"信息拉动式供应链",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企业旅游服务大规模定制链;(2)旅游服务定制链,旅游企业在以"旅游者"为中心的信息链上提供即时响应、即时采购、即时生产、即时销售的敏捷制造服务,同业性旅游企业合作服务于旅游者;(3)信息共享平台,包括旅游者需求汇集、统计、分流平台,旅游企业沟通平台和旅游评价平台;(4)专业化辅助企业,具有弹性专精的优势,缓解大规模标准通用化服务提供和市场的定制化随机要求(stochastic demand)之间的矛盾,满足了旅游者对定制化旅游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6.
智慧旅游的丰富实践使研究者不断思考“什么是智慧旅游”的问题,而对这个基本问题虽有很多解答但仍然需要进行探索。文章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建立起以旅游信息服务为基础的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即把智慧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个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接受的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该定义旨在强调智慧旅游以旅游者个体为核心、以信息服务为载体的支撑体系,以泛在化作为核心内涵,以旅游者行为方式、旅游业营销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为主要外延,并据此对国内外智慧旅游概念进行了全面评价。文章的价值在于将智慧旅游的概念与旅游信息化(特别是旅游信息服务)有机结合,既承上启下又能开启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20,35(2):134-146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相似文献   

18.
19.
黄潇婷 《旅游学刊》2014,29(11):73-79
在梳理旅游规划发展历史阶段的基础上,对传统旅游空间规划缺乏对旅游者个体的关注和忽视"时间性"等问题提出了批判,进而在明确旅游时间规划价值导向和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时间规划的概念模型;详细分析了时间地理学、认知供给理论和旅游者行为学作为基础理论的支撑作用,系统地提出旅游时间规划的时空统一观、时空资源观和时空产品观,并通过理论推导旅游时间规划的概念模型,构建了旅游时间规划的内容体系。最后,研究强调了"旅游时间规划"在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和提升阶段的实践意义,明确旅游时间规划是传统旅游空间规划的补充和修正,而不是与传统规划割裂开来的另外一种规划系统。  相似文献   

20.
Perception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 have been explicitly and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within the tourism literature.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study of perceptions toward non-tourism development (NTD)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NTD in a tourist destination may be unavoidable, because as tourism grows, the destination may need more fac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Alternatively, the NTD may not enhance tourism at all, but rather compete for space and human,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how residents of a small tourism-oriented island, JeJu Island in South Korea, would perceive NTD and examine ramifications of a naval base for tourism preferences. Residents were clustered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their preferences for tourism activity, Tourism Supporters, Tourism Neutrals, and Tourism Opponents. Study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three groups differed among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as well as perceived cultural and local infrastructure impacts of N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