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丽娇 《浙江经济》2007,(14):58-58
当今企业竞争已经渗透到文化层面,企业文化成为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过,“企业文化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的确,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使企业充满活力,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企业走出去,海外利益简单分了三个层次,一是最高层次是国家安全,涉及到国家的周边安全,我们的战略资源,甚至涉及到台湾问题等最高级的利益;第二是公民的权利,劫持、伤害、失踪,包括尊严受到损伤、强行搜身等;第三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投资权益、股权、债权,劳务报酬等。特别是第三层面的利益保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不能单纯靠政府,但是如果说有了困难找政府,  相似文献   

3.
读了第四期《职业经理人与他的哥们儿上下级》,我最大的感受是企业管理中要处理好一“硬”一“软”的关系。硬是制度层面的东西,强调原则,是刚性的。而“软”则是非制度层面的东西,涉及亲情、伦理、道德。职业经理人的潜台词是制度,而哥们儿则是亲情友情。在企业管理中,这两者如果撞在一起,必然要有所取舍。  相似文献   

4.
罗兵 《浙江工商》2001,(7):30-31
在管理的范畴里面,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财务管理应该“收”还是应该“放”,集权和分权往往是企业财务管理无所适从的所在,有时代在“集权论”的鼓励下,我们往往使理论上的真理一步之遥成为谬论,如果说集权在操作中可能会使企业陷于“老年症”,那么“分权论”的施行却着实让很多企业管理人玩了一把“千金散尽不复来”的切肤之痛,而集权和分权的选择使企业管理人落在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那些成功企业家的经验是根据个别企业自身的条件和独特的情况而量身定制的,并不具备普遍性和直接移植性。在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里面获得成功的本土企业的经验,比提炼国外客户需求产生的管理经验,更适合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经营者不一定要做哲学家,但一定要懂哲学。因为经营是哲学层面而不是科学层面,管理是科学层面。  相似文献   

7.
近期,亚洲权威资产管理行业杂志《亚洲资产管理》(Asia Asset Management)在香港地区颁发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大奖"Best of the Best Awards",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连续第三年获得"中国最佳企业年金管理人"(China,Best Enterprise Annuity Fund Manager)奖项,成为自《亚洲资产管理》2012年起设立"中国最佳企业年金管理人"奖项以来的唯一得主。《亚洲资产管理》的年度"资产管理行业最佳成就  相似文献   

8.
熊焰 《中国经贸》2009,(7):50-52
制造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中国的立国之本,而快速提升中国主要制造行业实力的最有效方法,是与欧美国家的行业领先企业进行股权层面的深度合作。欧美公司参股中国企业比比皆是,而中国企业参股欧美大公司却屈指可数,如今这种局面可能改变。  相似文献   

9.
策立 《环球财经》2004,(11):2-2
近日偶读美国《外交》杂志7—8月号的一篇章《中国奇迹背后的神话》.作吉尔博伊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读罢此,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0.
格兰仕“出海”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不仅是一个典型的个案,更对中国其他企业具有普遍意义。囿于国内市场的种种限制,中国民营企业靠个体力量打拼出海,数十年来其成败得失值得政府、企业和学界好好反思:我们究竟靠什么来扶持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家“走出去”战略?同样,民营企业该怎样进行制度变革,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1.
陈蕾  郑玮 《宁波经济》2004,(2):37-38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面临很多问题,从政府政府的制定,法律的健全、金融体系的完善、人才的培养到企业自身组织结构的调整,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等等,牵涉面非常广。本文拟从整体的层面,而非从某个企业角度来阐述观点,因此就把重点放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分析上,力图进入市场的选择以及市场进入方式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企业作为集体劳动的组织 ,需要管理 ;企业要把自己培育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经济细胞 ,更应看重经营。了解“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弄清二者各自功能及其作用 ,可能对在企业各层面上工作的同志会有一些益处。什么是经营?顾名思义经营即是“经济地运营”。可理解为 :围绕“追求最大的投入产出比” ,或者说能“获得较好的成果”而进行的流动组合。通过对经营对象的流动组合 ,旨在取得一个优化的经济结构。想获得较好成果 ,必须通过市场。因为获利是市场上的事 ,市场上的事必须通过市场去解决。解决的原则应遵循 :以市场为导向 ,积…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19日,本应是中国最大照明企业雷士照明召开股东大会的时间,据公开信息透露,此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分权——吴长江身兼董事长、执行董事和首席执行官三职,股东大会要求另加人选任职高层,改变吴长江“一统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王鲲 《中国高新区》2009,(8):98-100
近年来,在中国一直引起企业高度敏感的几个词是“战略”、“模式”、“转型”和“执行”。对于还比较年轻(较为成型的企业普遍只有10岁左右,部分20岁还能领跑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多)的中国企业集群来说,如何面对和把握这个庞大市场莫测的未来,显然需要做出转变。  相似文献   

15.
省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面临着两个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究竟靠什么来支撑?二是如何迅速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回答和解决好这两大课题,关键是推动“百强”企业优势扩张,  相似文献   

16.
企业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中,具体可分为企业物质化,企业制度化,企业精神化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中。物质化是基础,制度化是关键,精神化是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7.
满中芹 《中国经贸》2011,(24):211-211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价值层面依次经过G-W-G^1这三个环节。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经营,上述资本循环便需要获得资本周转的形式。在构建企业会计监控机制时,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导向。在此原则下,应在企业资金预算、企业经营过程、企业部门联动中建立会计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北京共识"提出开始,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围绕"中国模式"的有无、内涵、特征、性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但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却表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本文尝试以近三年来的相关文献为分析重点,对"中国模式"研究中表现出的五个重要变化及其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综观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内涵、特点、性质、意义为侧重点,力图解决"中国模式"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个层面侧重于方法论,研究者关注的是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方法和视角去讨论、审视"中国模式";而第三个层面则着眼于在更高的层面上反省我们对于自我文明、文化的认知态度,直指中国人自身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缺一不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将"中国模式"的探讨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农药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本文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探讨了农药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设定的几个原则,从核心层、延伸层和超越层责任三个层面讨论了农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指出了各层面社会责任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0.
给“中国制造”来个“撑杆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高新技术正站在产业转折的关键点上,国内的科技企业已经把目光从制造能力转移到了创造能力上。企业对技术的理解已不仅是把它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而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支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个历史性的跳跃,好比给“中国制造”来个“撑杆跳”,技术和创新则是跳跃的依托,是跳跃的“撑杆”。但是,技术与创新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技术创新,这里涉及到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近日,在《互联网周刊》主办的“2005技术中国高峰论坛”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在技术和创新领域的讨论给了我们更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