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正在不断深化,粮食购销政策进入较大的调整和变化时期,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的政策环境、管理方式以及对象和条件正在或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信贷资金风险明显加大。如何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信贷工作的新要求,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地解决基层粮食企业收购资金多年来被挤占、挪用,这直接影响到粮油购销工作的开展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营运。为探索解决的途径,挖掘资金潜力,适应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最近,我们组织全辖信贷员,对全地区152个在农行开户的粮食基层企业收购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3.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解决“三老”问题是难点。在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配套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银行是采取对抗消极、顺从还是积极参与的策略来对待将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本认为:在企业行动优先的情况下,银行积极主动参与,与政府、企业取得共识,掌握工作主动权,妥善处理粮食企业“三老”问题,是防范和化解政策性信贷资产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农业银行走出经营困境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资金营运效益是指资金运行过程中管理、使用、质量、收益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综合效果,它包括信贷资金营运过程中直接给银行创造的利润和给社会带来的使用价值两个方面。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应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但近几年来,由于受内外部诸因素的影响,农业银行资金效益滑坡,陷人了亏损面广、亏损额大的困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提高资金  相似文献   

5.
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粮食企业固有的各种矛盾已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三老”问题(即老粮、老账、老人)带来的矛盾日益尖锐,与此相应的是农发行监管手段更显弱化,对企业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的行为,仅仅依靠经济或行政手段来防范和遏制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这意味着,粮食购销中的信贷资金所面临的风险正在进一步放大,并且带来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农发行目前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和生产面临新的形势,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及时转变观念和经营思路,认真贯彻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农发行改革与发展。一、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宋侣明 《西南金融》2005,(11):57-58
一是执行国家政策与防范信贷风险之间难求平衡点的矛盾.目前,企业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承受能力很弱。农发行如果严格按照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支持收购,那么将会有绝大部分的企业无法从农发行获得信贷支持。如果专门提供粮食收购资金的农发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而不向仍然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的企业提供粮食收购资金,在企业又很难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的情况下,企业一方面就不收购粮食,这样势必会形成农民“卖粮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收购粮食而无款支付给售粮农民,就会造成打“白条”现象。“卖粮难”和打“白条”都会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甚至会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已全面启动。国家赋予农发行更大的任务和历史使命,要求农发行在保证国家粮食储备和政府调控粮食信贷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不同所有制粮食企业从事粮食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村信贷资金分流的理论思考兰耕云农村信贷资金,这里指的是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的营运资金,不包括其他金融机构用于农村生产、流通和建设的资金。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信贷资金将按三条渠道分流:国有商业银行渠道、国有政策性银行渠道、合作金融组织渠道...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格局已逐步形成,相应农发行的信贷风险也在日益加剧。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环境下,如何防范和化解农发行粮食购销贷款风险,保障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绝对安全,是当前农发行急待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当前粮食购销贷款面临的风险近几年来,农发行以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作为中心工作,坚持信贷服务与监管并重,通过多种措施和努力,既做到了收购不打"白条",又堵住了收购资金贷款出现新的挤占挪用,基本实现了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政策目标。但是,由于历史性原因和市场化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当前粮食购销贷款面临的风险将逾来逾大。  相似文献   

11.
谈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方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财政部门积极筹措粮食风险基金,及时拨付超储粮食补贴。但由于粮食库存逐年增加,粮食风险基金需求量也逐年加大,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而增加的补贴资金主要用于不断增加的粮食企业库存利、贴,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很难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变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方式由补在流通环节改为直接补在生产环节。  相似文献   

12.
何韵丽 《财会学习》2020,(2):274-275
"由于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造成货币资金多计299亿,营业收入多计89亿元,营业成本多计77亿元,"康美药业在证券市场扔下了重磅炸弹,300亿资金消失,企业净利润虚增,财务报告严重失实。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营运资金的管理成为重要的企业管理内容。营运资金的管理主要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和企业流动负债管理两个方面。营运资金作为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内部控制是保障营运资金管理安全的重要手段,成熟的内部控制能够加大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减少营运资金的流失,保证资金安全,确保经营管理活动合法有效,加大企业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背景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的运行进行分析研究,合理提出有关当前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粮食风险基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平抑粮食市场价格,维护正常流通秩序,实施经济调控的专项资金。自1994粮食年度中央决定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制度以来,粮食风险基金在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据我们的调查,目前粮食风险基金在改革中也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资金来源渠道窄,拨补范围广,粮食库存难核实,基金拨付难到位,监督管  相似文献   

14.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购销政策发生了较大调整和变化。作为粮食收购资金的主要支持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求,已成为目前金融领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忠亮  陈铁中 《理财》2004,(3):44-44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粮食企业的审计,发现粮食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新的亏损挂账及违纪违规现象出现反弹,并有禁不止,严重制约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存在的问题:一是新的亏损挂账严重,有的亏损数字触目惊心。二是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严重,主要是用于建办公楼、职工住房、发放工资、购置小轿车、手机等高档用品。三是粮食收购资金没有严格按照资金封闭运行政策执行,致使贷款得不到有效控制。四是部分商品销售收入不记账,长期悬于账外。五是虚增利润、隐瞒亏损问题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六是粮食库存不实,入库出…  相似文献   

16.
顺价销售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三项政策”之一,其能否实现是政策性收购资金实现封闭运行的关键,事关粮改的成败。从资金管理角度看,由于农业发展银行加强了收购资金的监督管理,并于1998年将粮食附营企业贷款及专项贷款划出,目前政策性收购资金流失基本被制止。但从整体看,封闭运行目标仍未完全达到,其主要原因就是粮食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导致收储企业仓容暴满,农发行收购资金不能及时回笼,陈粮成本不断上升,粮食陈化严重,收储企业潜亏增加,影响资金封闭运行。以光泽县为例,1998年农发行发放收储贷款3200万元,粮…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过程中,曾经历了两个阶段:1998年4月份以前,受"必须保证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政策影响,农发行在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中,尤其强调了资金供应,而管理相对偏松,致使收购资金在未保证封闭的情况下运行,虽然粮棉油等物资呈现出购销两旺的运行态势,但收购资金被大量挤占挪用和亏损流失,是"运行而不封闭".4月份以后,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三项政策"的出台,农发行对收购资金加强了管理.此阶段,收购资金实现了完全封闭,没有出现被挤占挪用和明显的流失现象.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资金封闭,加之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粮食不能顺价销售,致使大量资金滞留在购、储环节,不仅粮仓暴满,而且存在着潜在的亏损流失,是"封闭而不运行".  相似文献   

18.
农发行现行的资金营运机制。是在配合粮食流动体制改革,实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中建立起来的,它在资金筹措,利益补偿,来源与运用协调、资产质量状况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本文就如何完善农发行资金营运机制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粮食收储企业实现顺价销售,是贯彻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县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却难以实现顺价销售,整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因此遇到了困难。有人说,造成这一问题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国家(收储企业)粮库库容过小,影响敞开收购;银行资金保障不了,缺乏收购资金;财政补贴不到位,收储企业难以为继;工商部门管理不够,粮食“非法”  相似文献   

20.
谢俊 《财政研究资料》2005,(10):25-26,48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以农业为第一生产力的大国里。“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的深刻内涵体现的一览无余。党和国家对事关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国家曾安排大量财政资金对贯穿于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诸多环节进行了补贴。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了促进粮食生产,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搞活粮食流通,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供应,审时度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