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8(6):67-75
基于增强型技术进步模型,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各区域层面工业技术进步特征进行实证比较。结果表明:30多年来,除西部地区外,大部分区域工业技术进步均为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强,各区域劳动增强属性普遍强于资本增强属性,呈现相对劳动增强型特征,大体符合新古典理论关于稳态增长下技术进步主要为劳动增强型的论述。尽管对稳态增长的判断尚未有足够证据,但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特定区域工业的技术特征可视为中国特色经济背景下众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区域工业资本效率相对偏低,故针对性地调整工业技术进步方向和速度、控制过度资本深化、加强技术改造应成为主要的对策方向。 相似文献
2.
3.
4.
林岭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3):40-40
发挥科技优势,坚持科技兴企,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有企业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厦门海燕实业总公司在实施“一年走出困境,二年形成提高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三年跃上新水平”的奋斗目标中,把坚持科技兴企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加快技术改造,狠抓产品开发,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双增双节和QC小组活动, 相似文献
5.
6.
当前要正确处理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本文就企业技改投入重点克服和防止八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技术进步计划调控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在考虑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基于DEA模型对2005-2011年中国省际工业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转移、技术水平对区域工业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效率的差异是造成综合工业能源效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区工业能源效率存在趋同;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显著;除东部地区以外,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能源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与技术水平的交互项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提高能源效率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推广、引导外资投向节能技术研发等方式带动区域能源效率的提升以及缩小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特点和演变情况,探释技术进步理论的发展历史与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0.
马建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8(2):123-128
基于中国1980—2013年碳排放、经济、能耗、环境等数据,构建气候效应分解模型,将气候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传统意义的结构效应、低碳意义的结构效应、传统意义的技术效应和低碳意义的技术效应。协整分析显示,主要正向气候效应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主要负向气候效应是能耗强度下降和低碳环保技术投资带来的双重技术效应,高排放行业增加和低碳能源占比上升带来的正、负结构效应都较低,其中负向结构效应低于正向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11.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实体。找准了主体,经济发展战略才会落地生根,产业规划才能避免海市蜃楼、花拳绣腿。抓好、抓牢了实体,湖南工业才有可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企业主体素质是企业的综合素质、全面素质,企业主体素质的关键在于企业家素质。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中,技术的变化不但可以实现要素的节约,还可以带来要素的替代,它是一国长期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于像我国这样希望改变本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技术进步寻求长期的动态比较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来源方式,对我国在利用科技进步推动出口制成品比较优势方面提出了方向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尖端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是我国在大国崛起过程中技术创新和技术贸易战略中遭遇的最大问题。技术贸易是欠发达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构建技术贸易体系决策不仅需要考虑各类引进技术对欠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转化效率的影响,也需要考虑作为技术输出国的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技术引进的干预。本文通过构建国家干预下的技术贸易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欠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在发达国家干预下的制约因素以及依赖技术贸易体制下的技术进步必然存在的瓶颈。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70年技术贸易的历史经验,从技术引进的层次性、有效利用市场换技术的方法以及技术贸易体制的转型这三个方面对技术贸易体制的建设进行了探讨。针对技术贸易体制必然存在技术增长瓶颈的问题,从国企、中小企业以及技术贸易模式转变三个层面对我国如何实现技术进步路径由依赖技术贸易向自主研发提出了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环保产业被西方发达国家称为“朝阳产业”、“绿色经济”,在我国则被认为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河北省环保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个案,分析其环保产业的技术特点,并对今后的技术进步途径提出全面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它主要包括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根据后发优势在技术方面的表现来研究国际贸易的发展问题,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经济和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广西,更应积极利用后发优势来提升其技术水平,加速经济和贸易的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转变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主线,而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围绕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能力、技术知识积累、市场化程度、经济基础条件等因素对技术进步路径演变影响较强,技术进步路径存在一定依赖性,但不显著;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与技术引进相比,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程度最大、显著性水平最高;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影响,尤其是核心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更加显著。为此,应不断优化技术进步路径,提高技术知识的累积效应,加快技术进步转型,凸显技术创新功能,发挥自主创新作用,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1,28(1):5-20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生产端的升级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与保障。本文在构建平衡增长路径下多部门经济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三次产业数据,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对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升级的影响,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工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服务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同时呈正相关关系,服务业技术进步则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差异会引致部门之间劳动力的流动,从而推动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相对价格机制是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即技术进步可以通过降低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推动以就业结构改变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基于中国数据,验证了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事实。因此,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以技术进步推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三次产业间的有效配置,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