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岳丽 《中国商办工业》2010,(16):261-262
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而存在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红”、“蓝”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作了比较,以便消除英汉颜色词在实际交际中的障碍。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正确理解和掌握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这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吴可可  韦基海 《商》2014,(6):275-275
(一)背景介绍 “吊丝”一词本来活跃于百度贴吧中,是网民对“李毅吧”的吧友们的一种嘲讽,不料却被“李毅吧”的成员们欣然接受,并且吧友们在这个词汇上大做文章,将本来不雅的词汇赋予了很多底层群众所经历的辛酸故事,从而使得这一词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共鸣。2012年2月,凤凰网报道专题《属丝:一个字头的诞生》,腾讯网紧跟其后发表《席丝:庶民的文化胜利》,《人民日报》也将这一现象搬上版面,这意味着“吊丝”一词以及其背后传递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流行于网络世界中,在主流大众媒体的报道和渲染下,它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且以一种“亚文化”的形式广泛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沙与海之间互相成就,蔡国强从渔村出发,回归“渔村”,在艺术作品中尽情展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其成长之路解读蔡国强艺术创作的影响因素;从其艺术作品观察艺术背后强大的文化内涵;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作品中艺术语言。借助“一粒沙一片海”比喻蔡国强与作品及作品背后的社会认识,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日,"躺平"一词在网络空间中出现,并迅速成为青年人社交圈中讨论度颇高的网络流行词.在一定程度上,"躺平"是"佛系青年""丧文化"等文化现象在网络场域中的进一步演绎,并与当下另一个互联网流行词汇"内卷"有着较强的内在关联.网络流行语代表着社会情绪的晴雨表,从"内卷"到"躺平"现象折射的是社会转型期的群体流变,网络喧哗之...  相似文献   

5.
徐静 《经贸世界》2006,(7):82-84
“整合”一词,是目前直销行业中很流行的一个词,稍微有点从业经历的直销员,都在图谋“整合之道”,仿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直销这个大舞台上快速成就自己。  相似文献   

6.
汉唐之际“心丧礼”虽作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学礼制度,但未纳入国家正式礼典,且长期存有异议,其内容较为集中地反映出集权礼乐型国家政体是以“师”即教育作为重要纽带方得以成就的事实。“心丧礼”的实质是明确“师”介于君权与父权之间的特殊社会角色,并强调其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争议通缩     
《商务周刊》2009,(7):17-17
2月份CPI和PPI的双降冲击,让通缩的争议从中国宏观调控部门和经济研究圈内浮现到社会公共层面。时隔十余年,“通货紧缩”一词再度在中国流行。  相似文献   

8.
杨正良 《广告大观》2005,(1):i006-i009
2004年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2005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圆满结束,招标总额达到52.48亿、同比实际增幅高达27.47%。本次招标最大的亮点,是著名国际品牌宝洁公司成为“标王”有关人士认为,世界最主要的广告主之一宝洁公司以5.85亿成为“标王”、是为大家十一年来所一直议论的“标王”现象盖棺论定,那么,如何看待这些年围绕“标王”诞生的种种现象与评价?如何解读“标王”的市场和社会内涵?这些都成为近来各界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9.
张静 《广告大观》2004,(3):71-74
“酷”已经成为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中的流行的亚文化。基于目标客户的这一文化心理特征,美特斯邦威凭借三句广告口号“不走寻常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蓝色快乐”和“酷”星周杰伦的品牌代言,成功地打造了“酷”的品牌文化。“酷”将现代人粘结在一起,而邦威又将年轻人粘结在自己周围,因为它就是“酷”。  相似文献   

10.
“内卷”与“躺平”作为网络流行词广泛流传,用一种悖谬而连接的方式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生存困境和亚健康心理。“内卷”心理表现为当代青年处于高竞争之下无意义的内耗中。“躺平”心理是对努力“内卷”无法改变结果的无奈与自我安慰。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下,深入探析当代青年“内卷”与“躺平”心理表征与本质,分析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追寻本源,提出破解路径。对当代青年走出发展困境,培育积极心理,塑造健康人格,促进个人良性发展和争当时代新人有一定启发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旅行”强调外来理论本土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历史情境意义。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建基于西方话语理论旅行与中国现象本土批评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它面对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一方面有着批评介入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误入了学科夺权的理论迷途。在对于“人”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上,“文化诗学”则在洞察“文化研究”价值缺憾的同时提供了我们超越于它之上的一层更高的价值论启示。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1月,本刊曾刊发作者的《警惕企业社会责任的异化和倒退》一文,作者提出,要警惕当前出现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异化和倒退现象,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希望能看到进一步阐述,作者于是将最近就此问题的思考成文,以飨读者。因篇幅所限,本刊从2012年第4期起分上下两篇发表。上篇主要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九大异化隐忧”,下篇则阐述“五大倒退风险”及如何让企业社会贾任真正对社会负责任,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产”,或者“中产阶级”,是一个让很;人眼睛发亮的词句。围绕这个词句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吗?“人的一生,若没有奋斗到中产阶级,那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一个社会.不能让更多的人进八中产阶级.那是一个必须大力改进的社会。”或许正因为这个名词上面附加了太多的东西,它显得有些面目模糊。我们期望通过厉以宁教授的平易解读,与“中产”来一次抛却浮华的接触。  相似文献   

14.
心·赢销     
连进 《网际商务》2011,(5):39-39
何为“心·赢销”? 自2006年劲霸首次提出并开始推进“心·赢销”品牌战略以来,5年来我曾在很多场合就此作过解读与沟通一其实所谓“心·赢销”,简单来说就是以“心”为战场,以“赢”为任务,以“销”为路径,竭尽所能占据消费者心智高地,为品牌贡献“赢销”的助力。  相似文献   

15.
一、“统计”溯源 统计语源最早出现于中世纪拉丁语的“Status”,意思指各种现象的状态和状况。由这一语根组成意大利语“Stato”,表示“国家”的概念,也含有国家结构和国情知识的意思。根据这一语根,最早作为学名使用的“统计”,是在十八世纪德国政治学教授亨瓦尔(G.Achenwall)在1749年所著《近代欧洲各国国家学纲要》一书绪言中,把国家学名定为“Statistika”(统计)这个词。  相似文献   

16.
21条质量文化的提出和广大员工的认真学习,使我对“质量”的认识更加清晰,对“质量”一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一点,而是扩展到了我们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7.
王萌萌 《中国报业》2023,(4):124-125
当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迅速传播开来的“摆烂”文化以一种反鸡汤式的表达形式被大众所熟悉,并以不同形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某种程度上,“摆烂”可以折射当代社会环境下网民的心理状态与精神价值。本文对网络传播中“摆烂”文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宫帅 《商》2014,(13):82-82
双关,作为一种修辞现象,以其言简意赅的突出作用而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2014年中国传统马年的到来,一种包含双关修辞的“马上体”祝福迅速蹿红网络。而商家也从中发现了商机,于是各种含有“马上体”意味的玩偶、服装等出现在市场上,成为“马上体”的活广告。本文将从近来流行的“马上体”出发,分析广告中双关修辞手法的应用,其中将涉及到双关的定义、类型以及双关在广告中所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90后”学生是一个新时代下的特殊群体,具有浓重的时代和社会特征。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与以前的学生相比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应“90后”学生特点的管理模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了“9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进一步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圣诞节前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联合署名在网上发表倡议书,呼吁中国网民慎对圣诞节。倡议书说,“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这“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博士们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也是西方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立挺中国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